江南地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城市内河支流众多,这些支流一般具有水体交换性能不高、水环境容量较小、紧邻居民小区、水体易黑臭等特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系统工作中,对这类城市内河支流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A支流基本情况
A支流位于南京市主城区西北部,为某城市内河(以下简称B河)支流,是一条人工开挖形成的纳污小型河道,河道宽6m,河道长650m,平均水深1.5m,东西走向,西侧端断头,东侧端汇入B河。A支流南北两侧紧邻居民小区,河道断面为矩形断面,护岸为浆砌石块,全线护岸完整,汇水范围内主要包括河道护坡绿化区、周边居民小区及其配套农贸市场和小三产片区。
对河道进行3d连续观测(期间无降雨),A支流无明显流向,处于准静止状态(流速小于0.01m/s)。同时,根据现场踏勘和资料了解,A支流除降雨外无其他水源补给,是典型的城市建成区雨源型河流,其汇水区范围内主要为居民区,多为硬质化路面,河道底标高与周边地面高程相比较低,河道有一定量的地下渗流补给。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取0.7,根据雨量站多年降雨量资料分析,在10%的降雨保证率下,南京市江南地区的年降雨量约为1390mm,计算得年径流量为0.01m3/s,与现场观测河道水流平缓一致。
二、A支流水质现状
从水体感官上看,A支流水色为灰褐色,现场观测期间可闻到明显嗅味,河道整体呈现明显的黑臭特征。对A支流水质开展水质监测,监测指标为溶解氧、氨氮、透明度、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及COD,监测频率为每7天1次,根据监测结果,A支流水质指标COD,NH3-N及TP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标准,超标率100%。
三、A支流污染源现状及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
1.A支流污染源现状
A支流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城市内河支流,其污染源特征与一般城镇河道污染源相同,主要有点源、面源、内源污染。其中点源污染主要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面源污染主要为城镇地表径流,内源污染则主要为河道底泥中污染物释放所造成的污染。
(1)点源污染
A支流周边不存在工业企业,其点源污染主要来自周边小区配套三产(如小餐饮、浴室)污水及农贸市场地面冲洗水。另外周边小区较为老旧,许多居民将洗衣机放置在阳台,由于大部分阳台未设置污水收集管,洗衣污水通过设置在阳台的雨水管排出,最终汇入A支流,对A支流水质造成影响。
(2)面源污染
A支流人工开挖,地势较低,其面源污染主要为汇水范围内地面径流。同时,A支流南北两岸护坡尚存一定数量的私垦农田,农业作业中化肥、粪肥的使用随着雨水径流进入河道,也给A支流水质带来较大影响。
(3)内源污染
A支流内源污染主要为底泥污染。河道中的各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河道底质表层。积累在底泥表层的氮、磷、重金属等物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及环境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而重新进入水中,形成二次污染。
2.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
(1)河道内源治理急需加强
A支流为人工开挖的小型纳污河道,地势较低,常年未进行彻底清淤,且由于水流流速迟缓,水体流动性差,造成现状底泥淤积严重。黑臭河道的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在温度升高时,容易释放出大量的氮磷物质。同时,底泥与上覆水保持着一种吸附和释放的动态平衡,会产生“二次污染”,减缓和限制水体自然修复速度和修复效果。A支流为典型的雨源型河流,水体交换很少,水动力不足,导致河道内污染交换扩散慢并形成集聚效应,加剧了A支流的黑臭现象。从监测指标上看,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内源污染是造成A支流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
(2)城镇生活污水接管率有待提升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A支流汇水区内仍有部分污水入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政管网维护管理不到位,从现场调查情况看,河道部分地方仍存在渗流痕迹,说明雨污管网有破损、淤堵、泄漏等现象。一些雨水管内有垃圾,未及时清理,致使雨水管也容易排污水。(2)A支流中部绿化护坡带上有一根DN400PVC波纹管,从北岸小区内通向河堤,间歇性有污水排出,未经任何处理直排河道。(3)沿河道一些餐饮污水、小三产污水及菜场的冲洗污水在管理不到位情况下会随着地表径流入河。(4)很多居民将洗衣机放置在阳台,由于大部分阳台未设置污水收集管,洗衣污水通过设置在阳台的雨水管排出,最终汇入河道。
(3)补给水源水质无法稳定保障
排除B河主流倒灌的因素,A支流主要的补给来源是降雨带来的地表径流。雨水在地表径流过程中会携带地面污染物、破损管道的沉积物。而A支流流量小,流速慢,缺乏必要的水系沟通,本身抗污染冲击的能力较弱。
(4)水环境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A支流汇水范围原为城郊结合部,多为拆迁安置房,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铁站点的延伸,区域人口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相应的市政综合配套服务尚未到位。从现场看来,河道沿线仍有部分垃圾无序堆放,在雨季尤其是暴雨时,垃圾渗滤液或垃圾本身就容易直接入河。
目前,A支流仍为非管养河道,由所在地街道负责相关监管工作。而从城市河道的管理实际上看,管理意识和水平从市、区、街道、社区呈逐级下降状况。在水面保洁、岸坡保洁、执法监管、管养经费等方面,整个区域的基础能力明显不足,尚未建立针对该支流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A支流水质提升实施路径及重点任务
1.A支流水质提升实施路径
针对A支流主要水环境问题,其水质提升实施路径如下:底泥清淤一引水补源一生态系统重建一强化管理一初期雨水调蓄。
以上路线按先后顺序进行,近期以底泥清淤、引水补源为主以期尽快消除A支流黑臭状态,同时通过强化生态措施,改善A支流水质;中期进行生态系统的重建、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确保A支流水质稳定达到V类水质标准;远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初期雨水调蓄工程进一步消减地表径流对A支流造成的影响,持续改善水质。
2.A支流水质提升重点任务
(1)内源污染物治理
对A支流进行生态清淤,消除河道内源污染。生态清淤能有效降低河道内源污染负荷,增强水体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清淤工程结束后使A支流基本达到“四清”标准,即河底淤泥出清、河面水生植物和漂浮物捞清、河中障碍物除清、河坡杂物铲清。生态清淤工程完成后,对A支流进行生态补水,确保生态补水来水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水质标准。
(2)强化生态治理
通过生态清淤、生态补水后,A支流水质基本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水质标准。但由于A支流为城市断头河道,上游无稳定来水补充,水体流动性差,交换能力不足,远期水质稳定保持V类水水质标准存在一定压力。因此需要采用强化生态治理措施(如水生植物栽种、挂设生物绳填料、河道曝气充氧等),以恢复和建立河道自身生态系统。
(3)生态活水工程
由于A支流流动性较差,加之周边没有合适的补水水源,容易造成河道水质在枯水期难以达标。因此,有必要利用城市景观用水作为水源不定期的对其进行补水,以达到生态活水的效果。后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城市景观用水进行简单净化处理后再使用,加强水体自净能力。
(4)提高污水有效接管率
尽管A支流汇水范围内雨污分流已经完成,集中的生活污水已引入市政管网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但从现场调查来看,河道沿线仍存在一些渗流点。渗流中除了地下水补给,也存在未有效纳入市政管网的部分污水。因此,仍然需要加大对管网建设及维护的投入,切实提高污水有效接管率。
(5)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由于A支流河道较小,目前未纳入市政管养名单,日常监管上存在管理空档。建议将其纳入市政管养计划,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落实管理经费。河道水环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容易出现抓一阵好一阵,不断反复的状况。因此,在明确了管理主体和责任后,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从制度是否健全、措施是否到位、责任是否明确、成果是否巩固、机制是否强化等5个方面不断推进相关工作。
(6)初期雨水收集处置(远期建议)
A支流属于典型城市雨源河流,雨水是河道主要补水来源,随着城市大气污染及地面污染的严重,雨水径流污染愈加严重,尤其是污染物较多的初期雨水。虽然汇水范围内已完成雨污分流工程,但是对于初期雨水未进行截流处理,多与中后期雨水一样排入水体。建议在A支流整治任务中,应因地制宜,根据汇水区域范围内现状绿地情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增加绿道透水面积、增设调蓄池等措施,达到“吸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的目标,消减地表径流污染。
原标题:南京某城市内河支流水环境问题浅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