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中,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2月参加工作,原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现为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8年11月至1982年6月杭州大学化学专业本科生,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杭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9月至1991年9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9月至1996年12月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2月至2001年3月美国地质调查局Denver联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浙江大学首批求是特聘教授,2008年获评浙江省特级专家,2014年担任973计划项目“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界面行为及修复技术原理”首席科学家,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6年8月至2004年7月曾任亚洲废弃物管理协会副理事长,2015年4月至今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5月至今担任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委员,2017年7月至今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咨询专家。1993年起,先后任原杭州大学环境科学系副主任、系主任,1998年9月起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09年3月起任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副主任,2014年5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负责的《环境化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研究领域: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及其土壤-水有机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应用。
学术贡献:在揭示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分子机制的基础上,突破了准确预测、调控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科学难题;攻克了有机污染农田/场地土壤协同修复、有机膨润土规模化废水处理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土壤-水有机污染防治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出版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发表SCI论文215篇。
2017年11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7日公布新当选的院士名单,其中在农业板块中,最抢眼的就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朱利中教授。朱利中是浙江上虞人,现任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及其土壤-水有机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应用,通俗的来说就是为“毒地”解“毒”。“主要是分两块:一块是农田,对我们来说就是怎么在轻污染和中度污染的情况下生产安全农产品?对于污染比较重的,怎么做到边生产边修复?还有一块是污染场地,特别是一些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如没有修复造房子的话,会对居民造成危害。”近日,笔者专门就我国农业中土壤如何治理问题专访了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教授。
谈及对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感受,朱利中教授认为,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要拒绝商业性广告,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更加感受到祖国人民和社会各方面对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对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环境科技工作者,最吸引他的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做基础研究的,应该把成果写在教科书里,做农业的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做环保的,应该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研究出解决方法。”
朱利中教授还说,自己取得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培养,离不开浙大和科研团队的支持。“院士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强调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我要再接再厉,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做出更多贡献,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朱利中说。
朱利中从事的研究,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严峻的问题:脚下的土地“生病”了,有的不再适宜种植作物,有的挥发出来的污染物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这一现代化带来的困境,同样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来化解。朱利中说:“比如有的农田土壤受污染,但是我国人多地少,还是要靠这些土地生产安全农产品,这就需要修复。又如城市化进程中大型工厂搬迁后,留下受污染的场地,也必须经过修复,才能继续作为居民用地使用。”近年来,朱利中带领团队研发出多项土壤修复技术,在全国多个地方的农田和城市建设工程中应用,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朱利中团队建立了定量预测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及植物吸收积累有机污染物的数学模型,能够搞清楚有机污染物跑向哪里,在哪些位置积累,如何调控其迁移转化过程,为污染土壤选择合适的作物就有了技术支撑,这对耕地资源宝贵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同时提高土壤修复效率,实现边生产边修复。”朱利中说,如在土壤中加入生物碳或微量表面活性剂把有机污染物“固定”住,让它很少甚至不进入农产品中。如果土壤实在病得太重,朱利中团队还可通过改善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特别是强化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对污染农田实施增效修复,显著提升修复效率。
面对城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问题,朱利中团队研发出协同修复技术,相比传统方法使用肥皂粉修复场地土壤,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我们研发出混合表面活性剂增效洗脱,使修复效率增加20%以上,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并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朱利中说。
“当选院士并没有改变我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以前做什么,今后还做什么。”朱利中说,今后我将在继续做好科研、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地投入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