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网站日前发布了《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这些指标不仅展示了当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情况,还将纳入五年一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需加速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是年度评价工作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绿色发展指数采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6个方面的55项评价指标计算生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区绿色发展成果。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年度评价结果作为督促和引导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和“风向标”,对于推动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盘点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瑞典斯德哥尔摩
瑞典斯德哥尔摩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市,2010年被欧洲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号,斯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部分地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节室温。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首先,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的地区征收通行税,提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大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在这些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全市93%的居民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上下班。
在土地利用方面,斯德哥尔摩出台政策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如2001至2007年间约1/3的新建住宅利用棕地进行开发。斯德哥尔摩有可达性良好的公园体系,全市公园绿地占城市面积的36%,距公园绿地200米范围内居住着约85%居民,300米范围内达90%。
美国波特兰
波特兰市是美国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其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城市规划方面,波特兰大都会区在美国最早利用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和郊区土地的分界线,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城市增长边界具有法律效力,在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同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边界外的自然资源。
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波特兰遵循精明增长原则,强调高密度混合的用地开发模式,提倡公交导向的用地开发。波特兰的交通系统以紧密接驳的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著称。公交系统以轻轨和公交为主,辅以示范性的街车和缆车系统。轻轨系统连接区域主要节点,如市中心、机场、居住和就业中心等。公交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方式,对车辆运行时间实时显示,并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公交计费。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方面,波特兰市主要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并主要通过发展绿色建筑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波特兰绿色建筑的市场价格比传统建筑多了3%~5%,有许多非盈利性机构无偿为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持、材料顾问和政策咨询。通过发展电动车及其相关产业,如电能储存等实现交通节能。
加拿大温哥华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城市,该城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是大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
温哥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未来十年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方向与要求。该指标提出到2020年,共产生2万个新的绿色工作岗位,温室气体排放在2007年基础上降低33%,新建建筑实现碳中和,既有建筑提升20%,超过50%的出行不需要汽车,人均垃圾产生量下降40%,人均生态足迹、水消耗量、食品碳排放量均减少33%,并种植15万棵树,让人5分钟便可亲近自然。
为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温哥华坚持集约和精明的土地利用政策,把城市未来发展集中在存量土地范围,鼓励发展中高密度社区,便于就近工作和居住。利用公交系统和社区服务设施,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温哥华还通过营造多中心、多层级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配置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
原标题:我国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 国外城市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