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坚持绿色发展与底线思维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在人口、经济、能耗持续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环境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环保促经济绿色转型初现成效,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严守红线,推进用地与产业同步调整
明确“三线一界”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人口总量与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要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文化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锚固国土生态基本格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按照全市规划建设用地只减不增、生态用地只增不减的要求,严控建设用地总量。
实施“五违四必”
将“拆违”与“建绿”相结合,实现区域整治与生态建设“一箭双雕”。聚焦“五违”(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问题,结合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等工作,“四必”先行(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实现了“五违”问题集中成片区域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区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腾出的部分土地建成绿地公园,部分土地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原则用于农林修复,既防止了“五违”反弹,又增加了生态空间、改善了区域环境。
推动产业转型
坚定不移走高端发展之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调整完成率已超过90%。对73家危险品仓储企业和清单外的18家港口仓储单位完成集中整治。严守土地供应和产业准入两条底线,从源头上杜绝新增“三高一低”企业和项目,为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巩固整改整治成果打好基础。
上海某公司领取第一张水泥行业排污许可证
多元投入,推动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
加大环保投入
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设;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环保建设和治理投入。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7年保持在3%左右。
构建生态网络
基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目标,逐步推进“水、林、田、滩”复合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着力增加绿色生态空间,加快实施生态廊道、农田林网、郊野公园、楔形绿地、城市绿道和立体绿网等建设。,坚决不搞大开发,不建高楼,严控产业,适度留白,努力树立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和“三生”协调发展的新标杆。
引领绿色发展
重视科技与政策的协同作用,大力推进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转型。能源领域,煤炭消费率先实现负增长,全面取消包括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在内的分散燃煤。
建筑领域,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不断提升建筑绿色发展水平;
交通领域,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到617公里,到2020年预计达到800公里,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
农业领域,出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理念推进农业污染减排和绿色发展。
2017第三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人与自然——川流上海”
多措并举,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上海聚焦大气、水、土壤三大主战场,综合运用法律、标准、政策、执法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进、坚决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
大气方面
科学施策,持续深入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重点任务目标。能源领域,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按国际最严标准完成公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加快落实剩余自备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
水方面
以保好水、治污水为重点,加快落实《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打好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攻坚战,计划2017年底前实现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印发《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全面建立市、区、街镇三级河长体系,7781名领导干部担任各级河长。
土壤方面
全面实施《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加强污染地块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通知》,规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效果评估等活动。完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例行监测。初步完成全市潜在污染场地筛查,桃浦等重点区域土壤修复治理试点有序推进。
上海无人机助力PM2.5监测
对标国际,强化法规标准约束引导
法规方面
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和最严要求重新修订《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更加突出源头防治和责任落实,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定了《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上海港船舶污染防治办法》《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等市政府规章,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共抓大环保格局和从严治污的法律保障。
标准方面
对标欧盟等国际先进水平,以挥发性有机物、流动源污染防治等为重点,实施国内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2013年以来出台实施了20余项地方标准,大幅提高排放要求,推动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
执法方面
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运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新手段和行刑衔接新机制,充分运用在线监控、“双随机”抽查、联合执法等方式,围绕纳管企业、涉重金属企业、黑臭河道、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整治和垃圾违法违规转运处置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管执法,以严格执法倒逼转型发展和污染治理的效果进一步呈现。
上海查获一起违法倾废量最大的损害海洋环境案件
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机制
落实环保责任
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出台《关于本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本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新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也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绿色发展、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责任和社会各方的环保责任。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考核指标,将水环境质量恶化等纳入环境底线指标。
2015年起本市取消了对区县的GDP考核指标,加大了对各区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环境保护的比重。制定《上海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意见》,启动区、镇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参照中央环保督察模式,出台《上海市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试行)》,建立集中督察和日常监察相结合的环保督察制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从定责到考责、再到问责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强化区域协作
按照中央部署,上海市牵头落实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协同,有力保障了杭州G20、南京青奥会、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中心一期建成投运,并启动二期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近年来率先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领域试点示范,推动环境治理向“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市场化机制转变自2014年起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全面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
推动社会治理
上海重视环境社会治理,积极推进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支持环保NGO等社会力量开展各类活动和服务。在环评公众参与、环境信访处置等方面,注重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真诚沟通、化解矛盾。环保局搭建平台、鼓励NGO和企业共同参与绿色供应链等项目,还有的区环保部门通过采购服务的方式请NGO开展社区环境宣传等活动。
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五大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抓好控人口、减用地、控煤量、调结构四项基础性工作,更大力度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环保服务业等的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产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变。
二是更高标准狠抓污染治理。牢牢盯住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对标国际水准和更高的发展要求,启动实施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
三是更严要求加强环境法治。进一步完善环保地方法规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最严格的节能、节水、环保标准,倒逼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完善部门执法联动,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充分利用征信系统等实施联惩联治,依法严处各类破坏环境、损害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更新举措完善制度建设。全面实施上海市环保垂直管理改革,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督察体系,完善环保责任体系和重心下沉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全过程管控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行环境社会治理,加大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探索村居、社区环境自治。
原标题:【“一把手”谈】如何以环保促经济绿色转型?听听张全局长怎么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