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科学与技术年会专题分会——“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讨会”上,多位重量级行业大咖发表了精彩报告。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轻工环境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培中的报告。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特点是速度快、成本低、容易推广。根据超基金的统计,过去20多年利用占比为23%,是第二大修复技术。国内除了早期的填埋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也排名第二。
近几年,各地对这个技术产生一定的质疑,包括药剂对重金属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能够确保安全?长期稳定性如何?谁来评价修复效果?这些疑问不解决,会限制这个技术的应用。
固化稳定化评价体系,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等,评价方法有强度测试、冻融实验、浸出测试等,其中浸出测试是最重要测试方法。
浸出方法早期以静态为主,如单批次、平行批次、连续批次等;后来是动态浸出,包括柱浸出、槽浸出等;近些年开始进行形态分析,包括BCR、Tessier等;随着问题的深入,对间接方法产生了质疑,就引入生物可利用性的概念。
从国外浸出方法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主要是固废浸出方法,如TCLP、SPLP等,很少专门针对固化稳定化的浸出方法,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差别不大,差别主要在于液固比、pH值、浸提液、浸提次数、浸提时间、颗粒大小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提出了新的浸出方法,如USEPA新颁布的多pH值浸出测试、逆流柱淋溶测试、块状通量浸出测试、多液比浸出测试等方法。
关于评价标准,国外有很好的经验,首先是土壤修复前后对比;其次是关注点浓度,要求地下水冲刷固化体,保证水体到达下游的民用井或者水源保护区的监测点水质达标,通过水质的目标值反馈固化体最终释放出来的浓度不能超过多少。这个模型很复杂,不可能对所有场地做模拟,因此一般给推荐值。
国内的固废鉴别,首先看是不是危废,如果不是危废,经处理后采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标准进行判断,Ⅰ类固废进Ⅰ类填埋场,达不到就进Ⅱ类填埋场。这种基于不同再利用情景选择浸出标准的做法值得污染土壤处理借鉴。
2016年湖南省颁布了《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做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尝试,首先是验收标准采用表层总量+浸出,下层浸出的方式;其次是修复后的跟踪监测,这些都值得借鉴。
现有的浸出体系,应该根据多种再利用情景,分别设置不同的浸出测试,如稳定化的可分为原状填埋、种植用土、路基填土等,采用混合淋溶浸出测试和生物可利用测试;固化的可分为填埋、路基填土、建筑骨料等,采用物理强度测试和块状通量浸出测试。
在给环保部初拟的一个技术指南里,关于评价方法,包括了物理特性,如强度、渗透性、持久性;化学浸出性,如迁移能力、多pH值浸出;生物可利用性,如形态分级、胃肠模拟生物可利用性。建议采用多层次的浸出标准,首先是保守浸出,其次是模拟浸出,最后是风险预测,通过层次化的风险计算反推它的浸出标准。应该开展长期监测,包括浸出能力的变化和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原标题:国内外固化/稳定化修复效果评估和长期监测研究进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