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是国内众多城市共同面对的重大生态难题。海水利用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通用做法。在刚刚闭幕的天津海博会ldquo;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论坛rdquo;上,行业资深专家、企业高管围绕海水淡化新技术和工艺,为核心技术关键突破和产业化建言献策。在出席论坛的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报道> 正文

多重利好叠加 海水淡化迎风口

2017-10-24 16:18 来源: 津滨网 作者: 战旗、张广艳

缺水是国内众多城市共同面对的重大生态难题。海水利用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通用做法。在刚刚闭幕的天津海博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论坛”上,行业资深专家、企业高管围绕海水淡化新技术和工艺,为核心技术关键突破和产业化建言献策。在出席论坛的嘉宾们看来,在多重利好因素叠加的大背景下,海水淡化发展迎来新机遇。

海水淡化

水资源短缺 海水淡化加速发展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中,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更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海水淡化作为沿海地区城市缓解淡水资源匮乏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重要途径,是应对水资源危机和水资源污染重要手段,成为与会嘉宾的共识。嘉宾们纷纷表示,通过突破核心技术和体制机制瓶颈,大力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全面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海水淡化前景可期。

国内海水淡化项目加速建设也见证着这片蓝海渐入佳境。刚刚发布的《2016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个,产水规模118.81万吨/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万吨/日。实际上,本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目前已建成日产淡化水超过30万吨的产能。

针对海水淡化领域,滨海新区更是大动作频频。以北疆电厂为例,其一期日产20万吨海水淡化装置目前已全面投产且运转良好,并成为首个大规模向市政管网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与此同时,位于临港经济区的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该项目将利用临港经济区临海优势,具备大型试验取排海水的便利条件,规划建设具备科研开发、检测评价、孵化转化、勘察设计、交流培训、信息集成六大功能区域,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扩大应用规模 破解产业桎梏

虽然对于海水淡化未来发展看好,但与会嘉宾们也普遍认为,海淡水相比自来水水价仍偏高,使海水淡化这一新兴产业缺少竞争优势。同时,海水利用还存在着海水淡化规模偏小、利用量较少、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诸多不足。

在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淡化室主任、研究员冯厚军看来,水价、投资等因素限制着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他表示,要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和水资源利用规划,并健全海水淡化项目投资机制,鼓励海水淡化投融资模式的创新试点。依靠京津冀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效应,将海水淡化装备及工程规模化应用,支撑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冯厚军介绍说,对水资源应进行多元化的配置,特别是在京津冀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海水淡化优势明显。一方面,可显著改善区域水资源整体结构,提升居民及企业用户终端供水品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现有供水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并支持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季松也认为,受耗能等制约,海水淡化总的来说成本比较高,比多数城市的自来水价格高,因而成本太高是影响海水淡化推广的瓶颈之一。未来依靠技术进步,加大商用规模,商用后海水淡化价格有望降低至少40%。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邢锴表示,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常方法是开发非常规水源,在非常规水源这一块当中,除污水回用之外,海水淡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针对海水淡化从技术工艺上来说,超滤和反渗透工艺目前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它可以适应更复杂的水体,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

记者了解到,今后滨海市将加快提高海水淡化能力,扩大海水淡化水应用规模。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70万吨/日。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及新建生活小区使用淡化海水,扩大海水淡化水应用规模。建设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工业化试验平台,推进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淡化水的利用水平,有效降低工业用户的水处理成本。

原标题:多重利好叠加 海水淡化迎风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