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光明新区在试点区域先行先试,结合国家“十二五”水专项课题研究,在全国率先探索低影响开发建设实践。2011年10月,光明新区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首个低冲击开发(同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2016年4月,以光明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深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一年多来,光明新区试点区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年4月份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2016年度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中,光明新区试点区域良好的工作进展,助力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考核得分取得第二批14个城市中名列前茅。今年7月,深圳首个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落户光明,光明新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区的出资方代表与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PPP项目公司负责建设运营。
8项样板先行,形成本地化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
光明新区是深圳市最早开展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径流控制的先行示范区,相关规划均落实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光明新区凤凰城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以来,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印发了《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工作方案》,组织编制完成了《深圳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
试点区域完整覆盖了茅洲河两条支流即东坑水流域和鹅颈水流域,全面应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的理念,采用新老分策、多管齐下的策略,高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将试点区域划分为19个汇水分区,并梳理各个汇水分区建设任务,共梳理出117项建设任务,并筛选出建设条件成熟的79项项目纳入试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同时,为了有效指导试点区域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光明新区又选择了包含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市政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和水系修复等多种类型的8项建设项目作为样板工程,并通过系统设计、精细化施工和运营管理以及数学模型评估分析和监测评估,明晰建设绩效。
截至目前,光明群众体育中心、光明集团保障房、公园路、三十八号路、新城公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鹅颈水综合整治工程样板段等6项已经完工,涵盖海绵型建筑与小区2项、海绵型市政道路2项、海绵型公园绿地1项、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1项。试点区域样板工程的实施,探索形成了本地化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打通了从理论到工程实施的关键步骤,为深圳乃至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维护、评估、监测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实证和样本。
在今年4月份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2016年度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中,光明新区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受到各方肯定。为在第二年度国家考核中再创佳绩,光明新区根据三部委要求和专家意见,正视试点过程中存在的改进空间,对照国内一流标准,继续积极推进新区海绵城市建设。
延伸阅读:
任南琪:海绵城市总体思路及技术措施
利用绿色街道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启示
首吃PPP螃蟹,引导社会资本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位于茅洲河中游、公明新围路旁的光明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是光明新区仅有的一座污水处理厂,其处理能力为15万吨/天,目前已基本满负荷运转。伴随华星光电、中山大学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配套工程已经难以满足光明新区发展需求,净化厂二期建设迫在眉睫。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管理优势提高建设效率及运营质量,光明新区创新投融资模式,将30万立方米/天处理能力水质净化厂和总长度约982公里污水管网的“厂网一体化”项目打包,采取PPP模式实施,最终由深圳水务集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与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光明新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区的出资方代表与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项目公司,即“深圳市深水水环境公司”,开展此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根据PPP试点合同内容,这份总投资15.82亿元的项目,共包含11个子项目,主要有两大块内容。其一,水质净化厂一期要进行提标改造。建成后实现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15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到IV类标准、出厂污泥含水率低于50%。其二,运营管理净化厂收集范围内的雨污水管网。其中,存量管网合计700公里,在建管网合计约141公里,这些项目采取运营管理模式。
光明新区“厂网一体化”PPP项目期限为30年,建设期为2016年-2018年。该项目作为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首个PPP试点项目,一方面引进了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团队,同时也引入了社会资本,在治水等基础性工程建设方面撬动了社会资金的参与,其开工对光明乃至深圳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积极探索。
重大项目引领,打造新区特色“海绵体”
重大项目具有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影响大、效益强的特点,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各重大项目中,以此来探索海绵城市治理经验,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对带动光明新区海绵城市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投资300亿元的光明小镇将依托新区丰富的山水田林资源,将打造成为“深圳的生态后花园”。光明小镇项目包含新区两个水库、两条河流和最大的基本农田,规划面积约11平方公里,具备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可成为光明新区面积最大的海绵体系。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作为深圳引进高等学府落户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落户光明新区公常路以北,用地面积321.15公顷,一期建设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光明新区依托校园文化,将海绵理念融入校区设计和建设中,这将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极大的教育宣传价值。
总投资近500亿元的华星光电G11项目2016年11月底开工建设,定位打造零污染、可循环的高效绿色生态示范型工厂,从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由政府全流程管控确保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华星光电G11项目在厂房屋顶放置太阳能电池,并设置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在地下分散设置8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于冲厕,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雨水回用,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助力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延伸阅读:
任南琪:海绵城市总体思路及技术措施
利用绿色街道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启示
原标题:深圳首个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光明开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