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高能环境赶上2017年中报最后一班车,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高能环境实现营业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58.58%;实现利润总额1.02亿元,同比增长177.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6,601.88万元,同比增长76.86%。这个增长比例在高能历年的业绩中不算最高,2014年上市后,当年年度净利润降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企业> 正文

出自名门的高能环境中报亮眼 技术驱动才是环企应有的样子

2017-09-05 14:41 来源: 中国生态资本网 作者: 冶华

8月30日,高能环境赶上2017年中报最后一班车,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高能环境实现营业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58.58%;实现利润总额1.02亿元,同比增长177.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6,601.88万元,同比增长76.86%。

这个增长比例在高能历年的业绩中不算最高,2014年上市后,当年年度净利润降16.95%,2015年年报净利润降8.27%,2016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46.64%,但是当年中报净利润同比增长138.58%。

今天谈高能环境,不是因为其业绩惊人,而是因为其出身名门。高能环境始于承接防渗工程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脱胎于科研院所,从一开始就具有工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双重烙印。

高能环境的前生今世

2007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安装工作临近完成,为解决该工程预验收阶段发现的渗漏问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美国引进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材料及全套安装设备,一同引入的,还包括施工所需的垫衬技术即“防渗屏障系统的建立”。

这是HDPE膜防渗技术第一次被高能从美国引入国内,在次年,就被应用于安徽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硫铁矿防渗项目,至此,高能开始大范围承接项目。

其后,高能环境的前身北京高能垫衬工程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高能衬垫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填埋场防渗工程的龙头企业。2008年,初出国门的高能环境获得了哈萨克斯坦的努拉河汞污染治理工程,该项目为汞污染场地与河道底泥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这个项目使得高能环境成为最早一家将修复业务带出国门的土壤修复企业。

2009年,高能衬垫公司改制为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之后,高能环境相继引进了中信产业基金、联想投资、磐霖资本和彩瑞投资作为战略股东,大幅提升了其资本实力,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于2014年主板上市。

这样的成长历程,使得高能环境在处理突发环境事件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修复领域涵盖含铬、铅、镉、锌、砷等重金属污染修复和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污染修复,对于应急类、复杂类、大型场地的环境修复具有竞争优势。

而处理应急污染事件的优势,给了高能环境品牌美誉度。比如,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后,高能环境承接的中卫工业园区氧化塘废水集中处理,以及阿拉善腾格里工业废弃地修复治理工程。后来,还承接天津港爆炸事故某冷库冷藏肉填埋场项目,承接靖江市马桥镇原侯河石油化工厂场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

2015年,高能环境确立了环境修复作为核心领域的发展战略,环境修复新增订单和实现收入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的态势。环保执法力度趋严带来的环境应急处理项目也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中报受益土壤修复

高能环境今年半年报显示,环境修复业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候。

上半年,其环境修复收入为2.60亿,同比增长161.00%,主要是由于土壤修复项目集中释放,且毛利率相对较高,因此该业务毛利率为32.45%,同比增长6.76个百分点;工业环境收入为3.78亿,同比增长47.60%,增长主要来自于收购的危废项目,由于危废业务毛利率较高,使得该板块毛利率为31.31%,增长4.15个百分点;城市环境收入为2.25亿,同比增长19.27%,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该业务毛利率为21.36%,下降6.10个百分点。

目前,高能环境的业务领域涵盖环境修复、城市环境和工业环境三大板块,具体细分领域涉及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危废、工业固废、工业废水、污泥处置、垃圾焚烧发电等。

2017年堪称土壤修复政策的“爆发年”。去年国务院发布“土十条”,今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进入倒计时,再加上日趋深入的环保督查,在强大的政策推动和环保执法力度趋严下,千亿级的场地修复空间被释放,上半年高能环境相关板块爆发与此不无关系。

同样根据中报,高能环境业务遍及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可见,相对来说,高能环境在各地业务均有涉及。根据近几年业绩报告,2013年开始海外的业务收入有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国外业务营收占比也达到9.41%,而2016年国外业务仅仅为6.15%,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能环境在全球环境系统服务能力在逐年提高。

就国内市场而言,华东、西北、东北是高能环境业务相对集中的地区,而西南地区相对处于拿单洼地。以近几年的数据为例,2017年上半年以华东、华中、西北上半年业务较多,华东占比最高,33.14%,西南地区占比3.46%,2016年华东、西北、东北较高,西南近6.3%;2015年高能环境年度报告的表述是“公司在西北、华东、东北地区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西南、海外地区的收入增长较快,华中,华南地区仍旧占比不高。”

科研,将是环保产业的终场角逐

我国环保企业起步整体较晚,近两年随着行业利好不断,央企、国企等各路资本迅速涌入,资本跨界并购进入环保业成为新常态。但是,从一出生就具有科研院所血统的高能环境,在技术创新和科研研发上算是整个环保产业的一个样板。

高能环境拥有3项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150项专利技术、13项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主、参编38项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2016年,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2016年第23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高能环境在列。

今年上半年,高能环境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支出2201.06万,较上年同期增长71.29%。近两年,很多上市环保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科研才是真正的行业壁垒,在科研上的投入都或多或少有所增加。

现阶段,借助资本跑马圈地,整个环保产业难免浮躁,但是最终的角逐还是科研实力的较量。

这两年以工程类为代表的大型央企正在快速进入环保产业,但主要还是把环保当作工程来做,利润并不高。我国72家环保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和不到1700亿元,像业内知名上市公司碧水源、首创股份、启迪桑德、光大国际的营业收入均未超过百亿。2017年上半年,大多数环保企业营业收入不过十亿左右,规模大一些的企业也不过二十几亿。如果国内环保企业不能在水、土、气、固废等相关领域的治理技术上有创新,业绩突破能力显然有限。

前不久,在一场“环保行业,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威立雅、苏伊士”的讨论中,苏伊士亚洲区高级执行副总裁孙明华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中国环保企业和国际化环保巨头的最大的差距是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任何一个企业,要成为国际化领军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没有自己持续不断的研发动力,那么是很难立于行业的龙头位置。

科研驱动业绩,才是现代环保企业该有的样子。

原标题:出自名门的高能环境中报亮眼,技术驱动才是环企应有的样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