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进口洋垃圾的管控再度收严。8月23日,环保部官网发文披露,在日前召开的座谈会上,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从此前开展的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情况看,企业违法比例高达60%,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任务较重,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将适时提高对走私洋

首页> 固废处理> 垃圾处理> 工业固废> 评论> 正文

“洋垃圾”监管升级版来袭 进口废物企业超60%违法

2017-08-24 16:18 来源: 北京商报

我国对于进口“洋垃圾”的管控再度收严。8月23日,环保部官网发文披露,在日前召开的座谈会上,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从此前开展的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情况看,企业违法比例高达60%,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任务较重,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将适时提高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业内看来,行业暴利和违法成本较低是“洋垃圾”进口屡禁不止的根源,而出台“黑名单”制度、鼓励社会监管或将是治本之策。

1792家企业1074家环境违法

据介绍,在刚刚过去的为期1个月的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环保部抽调1700余人对全国所有从事进口废物加工利用活动的1792家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发现107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企业违法比例达60%。

为遏制这一风气,今后环保部将适时提请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对走私“洋垃圾”、非法进口固体废物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对被责令停产整治后拒不停产或者擅自恢复生产的,以及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及时报请责令停业、关闭。

“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打击环境违法专项行动成果和有关部门提供的企业违法信息,注销或撤销一批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李干杰表示,同时抓紧出台《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进口废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完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制度,并开展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废旧衣服、废家电拆解等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我国正式印发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9年底前,我国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通过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进口、运输、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全球过半“洋垃圾”进口到中国

实际上,我国进口“洋垃圾”问题由来已久。环保部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做原料的固体废物,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监管不力,放任“洋垃圾”入境非法加工利用,部分企业为牟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致使走私进口“洋垃圾”现象屡禁不止,“洋垃圾”随进口固体废物夹带入境现象时有发生。

而到了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大批进口“洋垃圾”并在国内分解、转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口“洋垃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有业内人士指出,“洋垃圾”中分选出的废旧报纸售价达每吨2000元以上,分选出的可乐瓶、矿泉水瓶等废塑料售价每吨4万元以上,利润翻了几十倍、几百倍,直接导致一个畸形产业链的生成。令人担忧的是,“洋垃圾”危害不容小觑,如电子“洋垃圾”中含有大量铅、镉、汞等重金属有害物质,如果简单掩埋,有害物质将污染地下水,如果进行焚烧,也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垃圾服装”则可能导致各种疫病的传播。

在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尽管国家层面意识到了问题并启动了专项治理,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点,为一些违法企业撑起保护伞,“此外,较低的违法成本及并不健全的监管也成为了‘洋垃圾’进口屡禁不绝的根源之一”。

延伸阅读:

揭秘“垃圾贸易”:国产垃圾为何不敌“洋垃圾”

“目前国内不少购买加工‘洋垃圾’的企业都是规避监管私下开工的,生产成本较低,再加上个别国家为了对外销售有巨大安全隐患的固体废物,甚至会给买家一定的‘补贴’,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洋垃圾’生产企业的暴利。”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这也是企业铤而走险的因素之一。

长效机制空缺待补

分析普遍认为,要从源头上扼杀“洋垃圾”进口,需要多管齐下。马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相关部门应从前端大宗进口环节就加以严控,从源头遏制“洋垃圾”的泛滥,多数进口企业规模较大,环保处罚手段能够起到震慑作用。马军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例如信息公开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如果某企业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则将这个企业纳入黑名单,禁止从事相关业务,杀一儆百,与此同时,社会大众也需要积极进行监督”。

北京再生资源和旧货协会副会长刘权则分析称,由于国外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回收的补贴更高,居民所缴纳的垃圾服务费用也更多,因此外企回收垃圾的成本很低,也可以压低垃圾的售价,这就会直接导致我国进口“洋垃圾”的价格远低于在国内回收的垃圾,“出于经济考量,现在我国有不少垃圾回收与处理的厂商更愿意处理“洋垃圾”,而不愿对国内垃圾进行分类,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很可能倒逼垃圾回收、处理厂商搭建好国内垃圾处理的产业链,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

蓝虹则表示,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19年底前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洋垃圾”,在剩余的两年多时间内,市场监管也决不能放松警惕,“目前国内依旧存在‘洋垃圾’的重复使用,甚至侵入到了餐具等领域,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加强监管,还应尽可能地将相关产品从产品流通领域剔除,将危害降到最低”。

“当前这一轮严格管制,正值中央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的节点时期”,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循环经济科技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瑞晶表示,杜绝“洋垃圾”,减少进口固体废物也是为国内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让路,“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推行到位,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做好资源化综合利用,替代进口固体废物完全可行,甚至可以扩大到固体废物出口”。

近年来我国监管“洋垃圾”进口相关政策一览

2009年

环保部曾公布一份禁止类“洋垃圾”目录,但由于打击面临后续处理难、查扣成本高等诸多难题,“洋垃圾”泛滥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

2011年

环保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明确进口固体废物监管工作主要由海关、检验检疫、环保、商务、发改五部门共同负责。

2013年

我国海关针对“洋垃圾”走私启动“绿篱”专项行动,在大连、杭州、宁波等15个关区先后查获55起案件,查证各类走私废物80余万吨。

2015年

我国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对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政策由“自动许可进口”修改为“限制进口和非限制进口分类管理”。

2017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延伸阅读:

揭秘“垃圾贸易”:国产垃圾为何不敌“洋垃圾”

原标题:“洋垃圾”监管升级版来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