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标志。2012年,当时的广州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广州的垃圾填埋场承载量只能满足一年半的需求,如果不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广州2013年就会被垃圾“掩埋”。还有人形容,广州产生的生活垃圾两天不处理就能堆到香港。解

首页> 固废处理> 垃圾处理> 评论> 正文

围观|破解“垃圾围城”的“广州经验”

2017-08-11 09:34 来源: 南风窗 作者: 秦海天

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标志。

2012年,当时的广州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广州的垃圾填埋场承载量只能满足一年半的需求,如果不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广州2013年就会被垃圾“掩埋”。还有人形容,广州产生的生活垃圾两天不处理就能堆到香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迫在眉睫。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生活垃圾处理量达到1.85万吨/日,2017年1至6月,广州生活垃圾处理日均处理量1.95万吨,同比增长5.9%。可以说,广州“垃圾围城”危机已基本破解。

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标志。通过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等方式,广州逐步创造了一套破解“垃圾围城“的“广州经验”。


寻找“固体垃圾曲线”拐点

若以时间为X轴,以GDP为Y轴,画一条“固体垃圾曲线”,那必然是一条不断向上攀升的曲线。固体垃圾的增加与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呈现正相关,在一个国家或城市变得更加城市化、居民变得更加富裕的同时,对于塑料、纸张、玻璃、铝、铁等各种有机和无机材料的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垃圾。

必须人为施以影响,合理而有效的干预,“固体垃圾曲线”才可能出现拐点。这意味着,人类必须为自己制造垃圾的行为埋单,否则,“垃圾围城”将会让我们寸步难行。

2007年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首府那不勒斯、2015年黎巴嫩贝鲁特都曾爆发过“垃圾危机”,并波及地方政治稳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通过抑制人类天性、改变生活方式为垃圾做减量,实非易事。一个“限塑令”,实施9年,今天名存实亡,足见撼山易撼习惯难。

固体垃圾处理,亦随着国家或城市经济与科技发展,走过一条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之路,从传统的、粗暴的填埋封堆到分类处理,产生经济效益,对冲治理成本。

如北欧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瑞典麦拉能源工厂,每年能焚烧掉48万吨的垃圾,而当地每年只能产生11万吨的垃圾,产生了巨大的缺口。在2014年瑞典就从别国进口了80万吨的垃圾,到了2016年进口量已经翻了一番,进口垃圾并不需要花钱,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自己付钱把垃圾送到瑞典。

垃圾处理是一个链条式的行为,垃圾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的“3R”原则成为不少国家垃圾处理的核心理念。无论末端如何处置,分类是前置环节。垃圾分类,就是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的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焚烧发电,就是能量利用。


进入新阶段

城市垃圾处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垃圾的前端分类、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置,必须形成一条完整闭合可控的处理链,需要政府主导力、市民主体力、市场配置力,形成“三力合一”。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广州市充分运用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不遗余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8月4日,广州市“高规格”召开了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暨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大会,并提出到2020年广州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从倡导到强制(从9月1日起),标志着广州垃圾分类历经宣传教育(1992~1999年)、试点(2000~2009年)和全面推广(2010年后)3个阶段之后,已经迈进一个全新阶段。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要让生活变得更好,优良的城市环境是关键。垃圾分类看似民生小事,却是促进广州建设“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件大事。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创造良好城市环境,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文明标志,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广州这座魅力城市正在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致力于建设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的城市环境,真正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国际大都市,为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正如广州市主要领导在会上指出的,垃圾分类处理是广州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民生福祉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类的“广州模式”

梳理垃圾分类历史,不难发现,广州用了将近20年时间。

广州市政府早在1996年便开展了垃圾分类居民调查,并于1999年正式倡议居民实施垃圾分类;

2000年,广州市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出台了《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等系列文件;

2004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回收工程”被列为广州申亚20项重大环保工程之一;

2006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十一五”持续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2009年,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

2010年1月起,在越秀区东湖街等社区试点全面推广垃圾分类;

2011年1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垃圾分类的规范性文件;

2012年5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成立“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

2014年5月开始,广州市示范推广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

2015年2月,广州市出台《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2015年9月,《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开始实施……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2015年12月29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主办“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项目获得了“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蒋省三说,近年来,广州市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广州预计每天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14000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2200吨、低值可回收物每天回收8000吨,合共2.42万吨,将全被回收。“固体垃圾曲线”终于出现拐点,并开始下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垃圾分类处理事关公共利益,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解决,必须要有法规强制介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对垃圾分类回收进行了立法。相对而言,我国城市垃圾分类起步晚,还谈不上立法。

广州垃圾分类,一直在建章立制,运用地方立法权,不断出台、完善垃圾分类法规,与公共政策一道,不断增加制度供给,使得垃圾分类有章可循,为强制垃圾分类夯实制度地基。

垃圾分类不能政府“唱独角戏”,理想形态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处置利用,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和处理将全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以市场力量撬动垃圾分类处理新变革。

广州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引入第三方企业实施垃圾分类。其创新之处在于,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三方企业可能从三方面获得收益:

一是通过回收、利用垃圾(废品)获得收益;

二是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运行经费;

三是政府开展垃圾减量评估后,将垃圾处置费用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通过财税杠杆,打造垃圾分类处理“财富洼地”,引民间资本入池,以补公共财政不足。

此外,公众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成功的前提,也是垃圾处理效率的保障。为了让垃圾治理原则、分类方法和技术路线家喻户晓,从2012年起,广州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单位的“四进”活动,多维度、多形式、长时间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公众认知,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此外,广州还与时俱进,通过手机APP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互联网平台精准监控垃圾分类全过程。

历经多年上下求索,广州垃圾分类已取得初步成果。如今,广州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相关行业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参与率100%。有了方向和目标,再加上垃圾分类的“广州经验”,一个“文明广州”、“绿色广州”也将可期。


原标题:破解“垃圾围城”的“广州经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