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需要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大力发展生态修复行业。在此过程中,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修复经验,实现生态修复的有序推进。
事实上,从2011年起,我国政府便陆续出台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的政策,涵盖了大气、土壤、水资源、固定废弃物等领域。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山水林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可以预见,生态修复是我国未来长期坚持的战略,但由于涉及地方政府、污染责任方、环保企业、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我国生态修复至少面临三个问题。
首先,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监管制度不完善。生态修复是个长期工程,且涉及主体众多,需要有较为完整的政策法规作支撑,但目前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还不健全,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
其次,修复技术能力有限,工程应用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修复技术较为粗放,没能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同时,很多国外技术应用已经很广泛,但国内只有少部分工程应用,存在明显差距。
最后,修复资金匮乏,后期维护投入不够。很多生态修复工程难以持续,资金匮乏是首要原因。据统计,有九成左右的土壤修复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延期或停滞。另外,前期修复资金不足,导致后期维护投入也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构建完善政策法规及检测体系,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为生态修复扫清政策层面的阻碍。
二是鼓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引入发达国家成熟修复技术。由于污染地情况复杂,单一的修复技术已难以应对,需要研发多种技术来处理。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以及引进发达国家成熟修复技术。
三是推动生态修复多元化融资与产业化经营。修复工程耗资大是客观事实,单靠财政拨款也难以维持,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获取足够资金。
延伸阅读: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原标题: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需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快推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