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4日举办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姚志鹏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国家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情况。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国家水环境监测网络的情况。主要介绍两个内容,一个自动监测,一个是手工监测,都是围绕水监测网说的。2015年环保相关的法律制度陆续出台,从“十八大”提的生态文明到去年的新环保法的实施,到“水十条”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去年8月份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今年9月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监测网,有四级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省、市、县,按要素分大气、水、土壤和生态。
地表水网络,之前国控断面(点位)是972个,从2012年5月份实施。2016年3月份,在这个基础上调整到2767个,增长了两倍多的数量。最早七十年代,只是在区域,像三湖三河上面设了一些点。后来开始组网,起初有400多个网络,后来700多个,再到900多个,每五年调整一次。
虽然现在有2767个,还有十几个地市没有铺设监测断面,水的南北差异太大,可能有些没有地表引流,还有可能一个地方只有一个点,这个点的好坏就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好坏。
水监测网先天的问题,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源头水怎么测都没问题,到下游就很多污染物进来了,很难界定清楚是上游来的还是本地进来的。水的排名太复杂,后期还会微调一下。
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组建以来,一直委托当地的监测站,一直到2014年,还是一个点每个月监测12次,采样的除外。国家现在事权上收,如果是国家的事权,国家全额出资来做;是地方的事权,就由地方自己来做;如果是交叉的,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各自出钱。中央规定水监测网是国家事权,不让地方配套。
后来我们调研,组织一些公司每年做12次的经费额度,2015年财政按照972个点,每个点的标准提到4.7万。今年新的运营,按照2767个,测算大概一个点五万多。常规的监测在一个地市一个省还可以,但是放在全国来说,这个价格非常低。具体比如新疆,好多地方当天根本无法来回,车费、油费、人工,按照规范标准,基本做不下来。现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来做。如果严格按照规范来走,有时候根本搞不下来。
现在提第三方检测放开市场,我们拿了10%的点做测试,如果网全放开还不太现实,现在没有哪两家或者五家六家能把监测网全做下来。首先采样需要地方协助找到位置,之后还有现场工作、中间运输等,拿这个来考核市政府。市场看起来很不错,但是有时候非常难做。
尤其是低价问题,投标价两三万,根本不相信能干好这个活。2016年来看,想着让第三方做这一块,更希望第三方以另外一个身份介入,比如选一个关键的点让地市来做,请第三方公司取一批标准样送到第三方公司进行检测,这种方式比较可行。
经费保障没有问题,以后每年财政部会出,所有网络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数据的质量,这块国家最关心。不管谁做,比如由第三方来做,只要能保证数据的质量。毫无疑问市场非常大。我们希望全程序的留痕,整个过程怎么做的都有痕迹,保证是按照规定做的,这样比较可靠。
国家对自动检测不断的投入,已建成并运行149个,2018年建设完成310个(新建+上收)。89个点是上收地方建设的,包括江苏省、河南建的一些关键位置的点,这些点划拨国有资产,国家出运营费,这个项目已经招标完成已在实施了。三百多个点的数量肯定没问题,但是不是再扩大再建设,现在也是有两种声音。我们建的都是传统的固定站点,水网没有浮标在做,都是固定的站点,固定站点的建设受地质条件、当地交通、治安环境的影响,有些地方不适合建自动站。新建固定站要拿到土地,征地的成本很难控制协调,过程很漫长。
水站建了很多,对于海量的数据分析应用还没想到好办法。我们三百多个点,每年六七百万的运维费,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数据的挖掘还是需要深度的思考。
自动网也好,手工网也好,核心都是数据质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证数据质量,如果质量保证不了就很难做。很多企业都是非常低的价格中标,如果中了,我们也会担心服务。现在建的水站,最初建水站主要是进口仪表,20万左右,后来用国产仪表,价格从20万到15万,2014年到10万,去年一个表到8万。低价把市场做坏了,从总部到地方的物流成本、还有人员成本,出了问题还要维护,维护费非常贵。市场的秩序还是需要大家维护。
原标题:姚志鹏:国家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