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修复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目前发展较快,预计“十三五”期间,国内土壤修复市场规模总额大约可达到849亿元。
竞争态势开始显现
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007年,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和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合作,实施北京化工三厂的土壤修复项目,之后修复项目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
其后的数年中,市场上工程数量由少变多,项目规模由小变大,业务结构由单一变综合。如今产业整体特点是竞争态势开始显现,专业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逐渐增多,土壤修复项目原来主要分布于少数一线城市和环境敏感地区,目前开始向全国各区域扩展。
可以肯定,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加快了步伐,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国内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检测技术和环境质量技术标准,污染修复治理后也缺乏长期监测和监管;从政策、法规、标准到技术、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并不成熟,整个产业市场目前基本上处于信息封闭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状态,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修复技术将从
异位修复向原位修复过度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尚显薄弱。按照处置场所不同,土壤修复可分为原位修复(insitu)技术和异位修复(ex-situ)技术。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采用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是异位修复技术,采用原位修复技术较少。尤其是污染场地修复,原位修复技术大都仍处于试验和试点示范阶段。在采用的具体土壤修复方式方面,填埋/阻控、固化/稳定化、矿山生态恢复应用最广泛。
从技术装备来看,我国修复装备研发缓慢滞后,现有的修复技术和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或者在国外引进的基础上加以改装以适应中国的土壤条件;在使用方式上有购买和租赁,其中租赁也占据一大部分。
2016年5月“土十条”发布后,我国的土壤修复技术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土十条”中提出,“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土壤修复的治理经验,我国土壤修复必然将从异位修复向原位修复过度,原位修复将成为土壤修复的主力军。
市场逐步扩散
“十二五”资金累积量约80亿元
根据江苏(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土盟数据库和《2015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的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到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从2.05亿元上升到21.28亿元,资金累计总量约为99亿元,市场总体发展稳定。“十二五”期间市场发展较为迅速,呈“V”字形上升,期间土壤修复资金累积量约为80亿元。
国内土壤修复市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湘江流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其中,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和耕地污染较为严重,政策支持力度大;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污染土壤修复再开发的力度较大,所以项目主要在这些区域发布。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的是其他区域的热度,江西、云南、内蒙古、甘肃等地区,每年发布项目的数量与金额都在不断增加。
国内土壤污染与治理市场已呈现了由重污染区域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乃至全国发展的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
延伸阅读:
环保行业现状及土壤修复问题
原标题:“十三五”土壤修复市场可达849亿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