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每年要烧掉4500万吨煤炭,并由此产生近800万吨的粉煤灰。
粉煤灰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和铁粉,如果用于生产建筑陶瓷和炼钢,其附加值能提高100多倍,但其提取工艺却是世界性难题。在淄博,由于缺乏关键的应用技术,大量的粉煤灰被用来铺路筑基,“身价”等同于垃圾。
如何变废为宝,让灰色垃圾成为绿色产业的原材料?从事建陶生产的山东维统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探索了4年。
被高附加值吸引的,还有淄博当地的山东和悦生态新材料科技公司等10余家企业,他们苦苦探寻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破解之道,但各自为战的科研攻关模式,显然满足不了大项目研发对高投入和雄厚技术力量支撑的要求,“突围”显得异常艰难。
于是,围绕粉煤灰的高效利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淄博市开始引导产业链上的热电、建材、炼钢等22家企业结成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设立起公共研发平台,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捆绑方式,一起攻坚克难。依靠联盟的“集智创新”,成员企业山东和悦生态新材料科技公司在短短两年时间就获得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一跃成为我国新型环保“自保温墙体”行业的领头羊。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好比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但味道不一样,相互交换一下,各自就尝到了不同的味道。”谈起淄博市搭建的技术创新联盟,公司总经理李显国感慨良多。
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淄博市还积极引导地方企业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众多科研、院校单位共同组建了技术创新联盟,集体投入2.6亿元研发资金,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捆绑方式,携手科研攻关,将粉煤灰综合利用中的难题一一破解。
“每失败一次我们就挂一个标本在上面,一共是失败了2000多次。我们意识到在科技攻关上,尤其面对世界性难题时,靠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着墙上大大小小的陶瓷碎片,山东维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梁对创新中遇到的制约瓶颈感触至深。
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则把他的企业一把“拉出了创新的窘境”。如今,维统科技手中已握有4项国际发明专利使用权和6项国家专利,成功攻克粉煤灰综合利用制造新型建材产品的世界技术难题,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工程”,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拥有粉煤灰综合利用制造新型建材产品核心专利技术制造企业。
创新联盟的技术优势也让淄博市粉煤灰利用企业如虎添翼。他们利用联盟转化的技术,可从粉煤灰里轻松分离提取出所需原料,其余部分全部卖给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70%用于建陶生产,20%拿来炼钢,剩余部分制造建筑砌块,已形成一个顺畅的产业链条,粉煤灰由此被彻底吃干榨尽。”据袁国梁介绍,与传统工艺相比,用粉煤灰当原料,工艺上节水80%,节约燃料等能耗20%,综合成本能降低20%以上,同时还能增强瓷砖韧度和强度。
“目前,全国每年产生约5亿吨粉煤灰。按照全国5000条生产线计算,综合利用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每年就可以消化2.1亿吨,这也意味着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2.1亿吨生产建陶的传统矿产资源;如果以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废渣的堆高为5米计算,还可以为国家节约近60000亩土地。”袁国梁憧憬着,未来可以带领企业利用新掌握的粉煤灰提取技术,干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淄博市采取联盟集智创新的方式,不仅使一项项“久攻不下”的成果迅速转化落地,产业链的融合也使得成果转化的效益呈现倍增效益。“我们将投资4亿元资金,在淄博市淄川区建设5条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和一个研发中心,可年产150万方瓷粉蒸压加气自保温砌块或80万方瓷粉蒸压加气轻质板材,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7亿元。”李显国如是说。
联盟助推高科技“点石成金”,淄博市创造了让粉煤灰“身价倍增”的佳话。如今,在淄博市像这样的技术创新联盟还有25个,已吸引300多家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当地政府还投入1亿元引导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和对重大项目的支持,累计带动企业科研投入161亿元,催生了一项项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技术问世。
原标题:从“灰”变“绿”,粉煤灰要怎样“身价倍增”?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