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养殖产业产生的水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相比于其他污染来说,养殖废水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本文针对养殖产业产生的污染处理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详见下文。
雨中的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几十座密闭的温室大棚中间,有一座敞开式大棚,棚下立着牌子:“杜溪全流域水体修复项目5号示范点”。附近养猪场产生的粪便先做预处理,进行干湿分离,固体运到有机肥厂经发酵做成有机肥,粪水则通过管道流进这里的处理池,经过集中处理形成液肥,施放到周边的大棚。
杜溪全流域水体修复项目由南平正大欧瑞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相对于政府和养殖户来说,它是第三方。
作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南平市正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行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排污者付费、专业化公司治理、政府引导推动的治理污染新机制。
养猪大市遭遇污染之困
杜溪主河道全长16公里,最终流入闽江。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其零公里标志在南平市区,自此东流,绵延500多公里入海,流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
历史上,由于在闽江上游修水库建电站,南平市大量农民失地。
要让这些农民收入稳定,最快的是养猪。延平区生猪存栏最多时超过200万头,南平市成为全省养猪大市之一。
但是,养猪污染大。养猪场用水冲粪,猪粪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溪流,造成水质恶化、发黑发臭,最后排放到闽江,直接影响闽江的水质,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环保局副局长雷明锋介绍,延平区有15条溪,需要治理的就有9条。
早在2006年,南平市就开始治理生猪养殖污染。当年,出台文件严格规范生猪养殖业的审批,推广建设沼气池控制污染源。延平区更是从“转、控、拆、治”四方面入手,推进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据南平市农业局畜牧兽医科科长张进旺介绍,近年来,南平市对治理生猪养殖污染采取了诸多措施。
一是实行总量控制,“十三五”期间全市生猪存栏要控制在215万头,其中延平区控制在85万头。
二是划定禁养区,将闽江干流、建溪富屯溪干流沿岸1公里以内作为禁养区,禁养区内拆除关闭所有猪栏,从2009年到现在一共拆除2800多家,拆除补偿费用达到3亿多元。
三是规划可养区,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以达到环保要求。措施包括:加强源头控制,水冲式改成漏粪式,污染量可减少60%;雨污分离;采用工程方式,厌氧发酵,建沼气池,推行生态养殖;采用生物垫料,消纳分解猪粪,制成有机肥。
张进旺说,从2014年到现在,省财政对标准化升级改造给予补助,主要针对存栏1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南平市已拿到八九千万元。
猪照养水变清
“还有一项就是引入第三方治理。”张进旺说,针对一个流域内养殖场相对集中、规模小、没地方治理的特点,实行养猪污染的第三方治理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第三方治理,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2014年,南平市被列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从这一年起,在延平区试点实行第三方治理模式治理畜禽污染,即农户养殖交费、专业化公司治理、政府监督管理。当年,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正大欧瑞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运用微生物技术修复因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水体。至今,该公司已实施4个流域治理项目,总投资17373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8500万元,包括节能减排资金5800万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2700万元。
据南平正大欧瑞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任艳萍介绍,目前公司的效益还好,盈亏基本持平。
“谁污染,谁付费。”南平市从今年1月1日开始,对纳入集中治理的养殖户收取相应的治理费,标准是按猪栏面积每平方米每月2元,并从中划拨部分资金作为运营费支付第三方企业。
雷明锋表示,收取治理费可以保障这些第三方治理项目能在10年内正常运营。
“目前整治的4条溪,水质原来是劣五类,现在是五类,一两年后要达到四类,到2020年争取达到三类。”他说,经过第三方治理,水质得到改善,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开启,猪粪变废为宝,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而且维护了社会稳定。
无害化处理病死猪
在炉下镇官庄村上杨梅垅,一个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点在不间断运营。
收集来的病死猪被分切、绞碎,投入无害化处理设备中,加入专用微生物菌,进行高温发酵、杀菌。处理过程中,将产生的水蒸气进行气水分离,水分排到沼气池,气体再回到设备中。最后,产生的固体是无害粉状的有机肥辅料。整个处理过程无烟、环保,实现源头减废、消除病原菌的效果。
这个处理点由南平市益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每处理一头病死猪得到80元财政补贴。公司总经理王土木说,2014年12月正式投产以来,已处理病死猪20多万头,公司微利经营。
王土木说,炉下镇是养猪大镇,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母猪饲养镇,现在存栏母猪3万头。以前,病死猪到处丢———田野里、溪流中,最多时整条杜溪飘着死猪。政府出钱打捞、填埋,一天好几车,一年花几百万元。后来都没地方埋了,而且污染地下水。
从2014年开始,延平区实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第三方模式,他们公司负责整个炉下镇的病死猪和其他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们这里的病死猪绝对不可能流到餐桌去,从源头杜绝了食品安全问题。”王土木说。
他们在全镇设立16个收集点,村民必须把病死畜禽丢到那里,大家已经形成习惯。3辆专用运输车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每天按固定线路到收集点先拍照再收集,到晚上9点再巡查一遍。全天24小时值班,一接到电话,5分钟就能赶到现场。这样,外边人想偷都偷不去。
王土木说,而且这样的处理工艺不产生油脂,也杜绝了食品安全隐患。
他说,公司有13台设备,每台上方都有摄像头监控,处理时监管人员清点,实时监控影像存档。镇里派驻2位监督人员全程监督,镇兽医站每周来抽查一次,区畜牧兽医局半月查一次,市里每月来查,省里不定期抽查。
张进旺说,目前延平区设立这样的处理点5个,设在养猪重点乡镇,一般是负责所在乡镇的病死猪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疫情交叉感染。政府每头补贴的80元,中央、省、区分别出30元、40元、10元。
新机制新方向
“第三方治理是个好事。”王土木说,他自己也养猪,有几万头。如果没有第三方治理,猪栏肯定要拆掉。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使生猪养殖得以持续,今年全镇至少能多赚1亿元。他已按规定的标准缴纳污染治理费。
2015年9月,福建省农业厅、环保厅在延平联合召开全省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第三方治理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提到: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记者了解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年底印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要求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第三方治理市场,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机制,不断提升我国污染治理水平。
雷明锋坦陈,在延平,第三方治理目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养殖主体责任不明确,治污企业法律责任不清;区里整治资金匮乏,难度大;公众环境意识差,等等。
他表示,第三方治理没有经验可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一步探索。
原标题:引入第三方 污染“零排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