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产业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批传统国有企业因自身业务转型的需要,正借助公司的资本优势涌入环保市场。
近日,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下称环境商会)主办的“2016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天环境)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对界面新闻表示,环境市场巨大蛋糕待分以及中国经济大环境变迁,是推动传统企业跨界进入环保领域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些传统企业和产业在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因自身业务受到影响,正纷纷选择突围,”赵笠钧说,“特别是建筑、钢铁、能源等供给端严重过剩的行业和公司,其过去大规模的扩张正遭经济增长缓慢的冲击,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而随着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及相关配套文件的推进实施,“十三五”时期环保产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据桑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文一波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环保市场空间规模达17万亿元,“十二五”时期仅为4.5万亿元。
首创股份总经理刘永政在会上表示,企业进行跨界,既有环境市场越来越大的原因,也有其他的行业利润越来越薄的因素,要往其他行业输出一些资本资金。
许多资本和企业在看到环保产业良好的预期后,便纷纷开始跨界战略布局环保市场,其中不乏葛洲坝集团、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徐工集团、中国铁建等能源和工业行业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
从跨界的方式来看,既有通过并购完成跨界的企业,又有通过自己的能力做环保事业的,也有一些相邻的产业转移的。此外,另一些工程类的公司选择跨界,是因为这类企业有资本上的优势或一些先天产业的优势。
非环保行业企业进入环保市场,最快的方法莫过于并购环保资产。2015年1月,葛洲坝集团投资约4.73亿元,收购凯丹水务75%的股权;同年8月,中国石化首家节能环保工程公司在湖北成立,这也是中石化唯一的节能环保工程公司、节能环保政策研究及技术支持中心。
此外,中国中车亦扩大了其环保业务板块份额,业务涉及活性炭、海水淡化设备、村镇污水处理系统等细分领域,并投资10亿元在江苏常熟建立了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及研发基地。
“国有企业以其雄厚资本进入环境领域,在自身产业转型的同时,在环保行业投入的资金将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弥补财政投入不足。”赵笠钧对界面新闻表示。
赵笠钧认为,“跨界者”的进入,将对当前环保产业的格局产生冲击,但从长远来看,行业内的竞争加剧能促使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并购整合。
文一波亦有相同观点,在他看来,尽管短时间内将给行业带来一定压力,但跨界资源包含了资本、技术资源和其他产业资源等,而且环境学科原本就是跨界的学科,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技术、理念和做法。
刘永政则认为,目前环保行业和企业还不够成熟。从行业来看,仍不够规范、政策也跟不上;从企业来说,追利、浮躁的因素更多一些。“环保企业如过多追求短期利益,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也能将环境事业做到位。”他说。
“非环保行业进入之后,若没有长远的公司战略,只图解决当下生存问题,搞低价竞争等,则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赵笠钧指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身处这个行业的企业应该更注重品质、公司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作为整合两个专业的工程公司转型而成的上游第一个节能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建则表示,中石化成立这个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整个集团公司“低碳环保”的战略,同时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解决石油开发过程当中,面临的环保的关键技术,未来还将继续在下游成立环保公司。
“作为石油行业节能环保公司,需要非常的专业,”张建强调说,“但市政环保等一些常规的业务实则与石油行业的技术是可以整合的。”
据张建介绍,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公司承接了中国最大的涪陵页岩气田的环保工程,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示范工程了。他同时对环保行业企业表示,以“跨界者”身份进入环保行业,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台,整合民企、传统环保产业的资源,引入到石油行业的上游开发保护中,打破石油行业原来的封闭状态。
其次,石油行业也在推BOT,类似政府间的PPP项目,包含污水、污泥治理等项目。未来公司可能变成投资型的平台,资源可以进入上游污染物的治理,实现共赢。
原标题:赵笠钧:与跨界者共拓环保产业新边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