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属于中度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农业用水占到60%以上,大水漫灌现象明显,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且影响粮食亩产;如今农业用水红线划定,国家粮食安全愈发紧迫,节水、增产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家鼓励发展节水灌溉逻辑清晰。近期,行业政策频发、投资加码、发展规划已定,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改造、水肥一体化的趋势明晰,均为节水灌溉发展提供确定性保障,预计行业将于“十三位”期间迎来爆发期。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分别达到55%、64%,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按照高效节水建设成本1200元/亩来测算,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符合增速近14%。
受季风气候及人口众多影响,我国水资源存在两大特点:(1)人均水资源量低: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徘徊在2000m³/人左右,属于中度缺水水平;(2)分布不均,表现为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我国目前主要依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度解决以上两大问题,不仅成本高而且耗时长,不稳定。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000立方米/人,属于中度缺水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美国的1/5
南水北调示意图
我国农业用水量最大,占比在60%以上,而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农田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m³,红线确定,对比2014年用水量,农业用水量需调低149亿m³,降耗保产要求下,我国高效节水需求强烈。
目前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滴管和喷微灌。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仍然以渠道防渗为主,节水率达20%,此外,管灌、喷灌、微灌分别可节约用水30%-50%、50%-60%、80%-85%,效果十分明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灌溉率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方法。
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仍然以渠道防渗为主(单位:千公顷)
节水灌溉技术分类情况
我国喷滴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例很低(单位:百万公顷)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2亿吨,实现12年连增,但我国的粮食进口依赖度却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达到0.84亿吨、玉米进口达230万吨,稻谷进口达530万吨,均创出历史较高水平,其中,大豆进口更是产量的近8倍,小麦进口占比一度突破5%的国家红线。在耕地面积稳定的背景下,提高单产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以农民投劳的形式来实现,2002年,我国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各地的义务工和累计工相继被取消,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的庞大的历史欠账。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两工”的取消造成每年农田水利投入减少约80亿个工日,按照25元/工日测算,每年缺口在2000亿,而从我国财政支出来看,1997-2008年合计才476亿,直到2011年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财政支出才达到2000亿,这一期间,累计缺口已经超万亿。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体仍然是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建设,建好后将设施交给农民,农民不出钱,很多地方灌溉用水成本低,节水意识自然低,部分地方出现农民破坏设施的现象,没有承担设施运营维护者的角色。另外,作为建设主体的企业,维修期也只有1年,1年后没出现问题情况下,政府将剩余资金交付企业,运营维护主体的缺失成为限制该行业发展的重要约束。
我国传统农田水利做法存在诸多问题
农田水利关系到民生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但我国近十年的荒废留下来近万亿的投资缺口,近些年,国家对农田水利的重视程度提升,财政投资规模处在上升趋势。从中央财政预算来看来看,截止2014年,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投资已经达到100亿,其中,2012年增幅达77%;从中央财政水利专项资金预算金额来看,截止2014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已经达到378亿,同比增长66.67%,国家财政投资的加码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水利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坝、大型库区等领域,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受关注度低,如今经济下行背景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根据2015-2016年度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国家继续强调提出力争计划完成总投资4083亿元,同比增长10%,计划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451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9527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491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25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5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6354万。
截至2015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43亿亩,比2014年底增长9.9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3.3%,比2014年提高2.9个百分点。2014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资金245.90亿元,共验收土地整治项目14834个,土地整治总规模达301.15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5.56万公顷。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4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十二五”期间已经完成4亿亩改造,“十三五”期间尚需完成4亿亩的改造,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也在逐渐加大,从补贴来看,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别将田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亩均中央投资补助标准提高到1200元、1020元,分别提高2倍和10%左右;国家级标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也于2014年出台。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分别达到55%、64%,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我们预计,至2020年底,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7.13亿亩(CAGR=8.61%),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亿亩(CAGR=13.96%),高效节水灌溉占比将达到74.23%。参照目前的耕地面积20.25亿亩(通常历年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假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亩初始投资1200元、节水灌溉面积每亩初始投资800元,则2015~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行业(喷滴灌、微灌、低压管灌)将产生近3500亿的市场空间。若加上每年更换节水灌溉材料的投入200~300亿元,且随着自动化要求的提高,实际每亩的初始投入可能更高,因此节水灌溉行业的潜在市场空间广阔。
原标题:2016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