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京津地区再次迎来长时间的暴雨,距离721特大暴雨已经过去四年,北京在此次降水过程中有惊无险。而日前,在长江的洪水中,武汉作为全国海绵城市的试点之一,还是未能完全消化连日大雨漫灌,城市与水如何和平共处?中国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困境如何解开?相关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源头治理的新思路

首页> 水处理> 综合> 综合> 正文

"看海"到"海绵城市"非一蹴而就 借鉴需因地制宜

2016-07-28 13:54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月 |

7月25日,京津地区再次迎来长时间的暴雨,距离7•21特大暴雨已经过去四年,北京在此次降水过程中有惊无险。而日前,在长江的洪水中,武汉作为全国海绵城市的试点之一,还是未能完全消化连日大雨漫灌,城市与水如何和平共处?中国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困境如何解开?相关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源头治理”的新思路去海绵城市建设。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海绵城市”的定义。意见提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据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建设的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应当能够很好地应对汛期从小到大的各种降雨,使其不发生洪涝灾害,同时又能合理地资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维持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海绵城市建设能够顺应自然,通过构建建筑屋面-绿地-硬化地面-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体的水源涵养型城市下垫面,使城市内的降雨能够被积存、净化、回用、入渗补给地下。从防洪减灾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谐共存,通过预防预警、应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险、减小灾害损失,能够安全度过洪涝期并快速恢复生产和生活。而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能够与自然相协调,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

距天津45公里的”海绵”样板

“海绵城市”离你有多远?天津人的回答是:“45公里!”7月20日,天津暴雨,城市多数地区发生内涝,距天津中心城区正东45公里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面临风暴潮和大暴雨双重压力,降雨量达到200毫米,却依靠雨水收集系统的顺畅排雨,在这场大暴雨中吐纳自如。

据了解,“中新天津生态城在2009年城市规划阶段就借鉴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的先进经验,引入了‘海绵’理念。”生态城城管局工作人员表示,依照科学的规划,降雨时雨水分别从排水孔和透水砖下的砾层先流入道路的隔离绿化带,保证绿植水量充足后,再流入地下雨水管网,使生态城能够在雨水降临时经受强降雨的考验。

同时,生态城通过数字系统对区域内排水系统进行监控管理,根据雨水管网监测系统和雨水泵站监控系统提供的数据,及时调控雨水泵站的水量和在线监控水位,对雨水的收集和排放进行有效的雨、污分流排水,避免产生积水现象,防止内涝发生。

武汉”海绵”此次消纳多少内涝?

据人民网7月6日报道,从6月30日20时开始至7月6日10时,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的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这场降雨突破了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让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的武汉市的部分地区陷入“一片泽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指出,武汉这次洪涝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大,主要源于四个因素的叠加——连续超强的降雨、外江水位的上涨、蓄滞空间不足、排水能力不佳。

针对武汉“海绵城市”试点在暴雨中起到的实际作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说,今年汛前住建部要求每一个城市做好排水防涝工作自查,找出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政府也很着急,让城市不要内涝,要限期整改。这个时限是多少?如果今年还发生严重内涝,这些城市就要撤销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海绵城市试点一共才试行三年,今年刚开始,如果再发生内涝就要取消资格,这个是太急了,还没有立竿就要见影。

借鉴国外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爬坡阶段,只爬到了一半,这些年城市迅猛扩张摊大饼,大量新增的城区就是湿地、湖泊填出来的。”程晓陶表示,当下许多人提到的借鉴国外经验也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亚洲降雨条件跟欧美降雨条件不一样。其次是我们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发展的平衡态势,他们全部的目标是要“维持已有平衡”。

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 日本:地下雨水储存和再利用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法修订案规定大型建筑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池和再利用系统,东京地标建筑、世界第一高塔“天空树”的蓄水池能储存7000吨雨水。东京的巨型地下分洪工程有近7层楼高,立柱林立。而位于地下50米处的隧道一头连接东京下水道,一头流入江户川,暴雨突发时,城市雨水可以由大型抽水机排入大海。除了基础工程的建设,日本在教育上也颇下功夫,力争提高全民的积极性。

>>>> 德国:高效集水 平衡生态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 瑞士:雨水工程 民众参与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 新加坡:疏导有方 标准严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 美国:强化设计 加快改建

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

原标题:看海"到"海绵城市"非一蹴而就 借鉴需因地制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