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厌氧技术的发明早期为美国McCarty的厌氧接触氧化技术与欧洲的厌氧流化床技术。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很早就有用厌氧技术。但为了解决水环境问题而应用厌氧技术大概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与80年代中期。关键点是在1976-1977年,荷兰的Lettinga教授发明了UASB,国内的科研院校大概也在1982年前后开始在实验室做十几升规模的厌氧技术研究。技术的应用大概从1988、1989年开始,比如苏州第二制药厂,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应用了厌氧流化床,但不是很成功。此后,在酒精厂、制药厂开始陆续出现厌氧反应器、发酵罐。
谈厌氧技术的历程及现状
1992年,Lettinga教授第一次来中国讲学,当时我们统计了下,愿意报出来的大概有53个项目、58个厌氧反应器(有个统计名单),Lettinga教授看到我们的应用项目名单就笑了,说我们的范围太广。高浓度有机废水不一定是容易生物降解的,而厌氧技术主要是应用在高浓度有机废水中容易降解的废水处理中。
中国当时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自从Lettinga教授来中国讲学后,中国人人都会厌氧了。1992年前后,我国应用的厌氧反应器大概有上百个(100-200个),总规模大概有1万立方米。
到1996-1997年,各大院校开展了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实践,如清华大学、以及我们学校(苏州科技大学),在啤酒、柠檬酸、酒精、造纸等行业开展了研究及工程实践。到2012年,我国深度厌氧反应器处理规模达到1亿立方米,比1992年的1万方增长了1万倍,发展速度可以说很快。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全球约有2亿立方米的厌氧反应器,1亿在中国,保有量达50%以上,我们应该感到很自豪。
编外话
厌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深度厌氧,有沼气产生的,一种是浅度厌氧,没有沼气产生。我认为只要是不曝气、有微生物、以降解COD为主的池子都可以叫厌氧反应器。
总体来说,1990年之前,我国对厌氧技术主要是研究和模仿。1990-1995年,由于留学生归国及第一批大学生的成长,各种院校对厌氧的研究有较快的增长。
1995年之后,尤其是1998年之后,大学及研究院作为黄埔军校,如清华大学、农业部成都的沼气所等,培育及分裂出了一大批环保公司,厌氧技术的环保公司层出不穷的涌现。这时也有国外的公司进来,比如帕克、威立雅等,各站山头。
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做多元化的发展,比如帕克公司以厌氧为龙头,但也做好氧。山东十方环保之前做厌氧,但现在转型做能源了。以厌氧为主的环保公司还有天人环境,以及我们科特环保,但也都在多元化发展。
可以说,1998年之后,厌氧反应器设备总量每年约有20%-30%的增长。到2013年,厌氧界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结束了快速发展期,由于局部产能过剩等原因厌氧反应器的增幅也开始下降。
与国外对比看,在工业废水领域目前我国的厌氧技术比美国好,但比荷兰、德国使用的水平和层面低;在生活污水领域,我国的浅度厌氧技术应用情况不亚于美国及欧洲,但整体要低于印度、巴西、哥伦比亚以及赤道附近的国家。
谈厌氧技术的工程实践
厌氧的工程实践,最早清华大学做了一批,我们进入得还比较晚。但我们一个一个行业地进行攻破,现在比较适用厌氧技术的行业基本都做过了。
柠檬酸行业
上世纪90年代,柠檬酸是我国单化学物质出口最大的行业,也是唯一一个出口率达70%的行业,但废水达标处理一直存在较大问题,被称为“癌症行业”。其实利用厌氧技术处理柠檬酸废水有几个优势:一是温度比较稳定;二是可以分流,比如高盐废水可以单独排放;三是没有固体,柠檬酸出水是一点固体也没有。
厌氧技术处理柠檬酸废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做得好会很好,如果不好就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目前来看,柠檬酸行业是我国第一个大量产颗粒污泥的。
1999年,我们在黄山的柠檬酸行业会议上宣布“可以在投资不大,运行费用和产出基本相当的前提下,除去特别敏感水源地,在任何地方建柠檬酸厂”,可以说,厌氧技术的应用挽救了柠檬酸行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柠檬酸废水处理市场规模第一。
延伸阅读:
厌氧技术或将改变存在了一百年的市政污水处理传统工艺
编外话
厌氧届有2大理论,一种是说怕固体,一种说是不怕固体。我不怕固体,我认为只需要在合适的地方排放就可以。
啤酒行业
上世纪90年代早期,我国就开始在啤酒行业进行厌氧技术的工程实践,但做的不够好。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早期啤酒厂不节水,出水水温低、COD浓度也低。
如果用厌氧技术,企业需要加蒸汽保温,不经济,不如做好氧(1kg COD耗电大约0.3-0.5度)。同时,在1000-3000mg/LCOD中等浓度负荷下,好氧技术可以取代厌氧,实现达标排放。况且厌氧特别难伺候,浓度越高越容易达标,中等浓度反而不容易达标,因此早期厌氧技术在啤酒行业应用并不是特别成功。
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们的呼吁及清洁生产的推进,啤酒行业发生了一个重大改变——节水。节水后啤酒厂出水COD浓度可以达到5000mg/L左右甚至更高,同时水温也可以了,只需要冬天偶尔加热,夏天偶尔降温即可,但沼气产出更多,热量产出和投放基本平衡,并略有盈余。厌氧技术处理啤酒废水虽然我们不怕固体的进入,但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碱需要单独收集,不能进入处理段。
虽然啤酒行业我们进入的晚,但我们做的更有信心。1998-2003年,我们啤酒的处理规模约100万吨。整体来看,目前啤酒行业80%以上以厌氧为主,60%以上的污染物由深度厌氧处理技术去除。
酒精行业
1979-1986年,北京轻工院、成都所、上海轻工院的一批专家利用厌氧技术做了一批酒精废水的处理。我们也做了一些经典工艺,当年国内酒精的年产量大概600多万吨,我们做到200多万吨。
编外话
什么叫做好的厌氧技术?我认为标准是“两低两高一稳定”——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污染物去除率高、沼气产率高、运行稳定,同时不产生更多的污染问题。
项目简介-某白酒污水处理工程
废水特点:白酒废水,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高。进水 COD 浓度45000mg-48000mg/L。设计进水量1000-3000 m³。
工程规模: 10座Φ10*16.5m厌氧塔。
造纸行业
1995年的时候我们也做了造纸废水处理,但因为浓度低(COD浓度约1000mg/L),水温低我们放弃了。我个人认为造纸行业贡献最大的是帕克环保,他们在珠三角地区做了较多的工程实践。厌氧技术在造纸废水行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容易结石,由于厌氧塔的结构及材料问题,塔内特别容易结碳酸钙,类似钟乳石;其次,厌氧塔的价格贵,做得小,稳定性差;最后是水温问题,但水温问题基本上能解决,如在长三角地区,夏天大概需要30天降温,冬天需要短时间加温(如果车间改造的好基本上不需要加温),珠三角地区基本上是以降温为主,加温为辅。
对于厌氧塔结石的问题,我们大概用5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2000年以后,造纸行业一吨纸产废水量由90年代的40m³降到了20 m³,现在大概只有5 m³。以前很多的好氧处理工艺在旁边加了厌氧塔,整体来看,造纸行业大约50%以上采用了厌氧处理技术。
延伸阅读:
厌氧技术或将改变存在了一百年的市政污水处理传统工艺
项目简介-某纸业废水处理工程
废水特点:
造纸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含量高,进水 COD 浓度5000mg-10000mg/L。设计进水量2000 m³/d。
工程规模: 2座10*22.5m高效厌氧塔
投入产出:日产出沼气4000 m³左右
玉米淀粉行业
国内外进入市场可直接食用的淀粉及淀粉糖90%以上是玉米淀粉,除此以外还有红薯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等。玉米淀粉废水做得最早的山东十方。1999年前后,十方在山东诸城一带做了10多个项目。
但当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含有亚硫酸的浸泡水(玉米软化水)进入了污水处理系统;第二个问题是产生了大量的鸟粪石(磷酸铵镁),系统运行得好的确会产生大量的鸟粪石,但可以通过不停地酸化酸败使鸟粪石溶解,我们大概用4、5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
玉米淀粉废水遇到的问题首先也是温度问题。 原来一吨淀粉用30~50吨水,现在一吨淀粉仅用1-2吨废水,节水的效果使废水温度变高,同时废水中COD浓度也变高了,COD浓度由2000~3000mg/L变为15000~20000mg/L,温度和浓度的变化更利于厌氧技术的运行和管理,好氧就没有了竞争力。
近几年,国内厌氧技术在玉米淀粉废水行业的应用达到60%~70%,将来可能还会有所提高,但这个行业目前基本是饱和的,大部分都是在做改造。我们目前主要是在做国外的项目,比如巴西、泰国、非洲、巴基斯坦等。
编外话
国内厌氧技术应用不成功的共性问题是温度问题。1997年,我们第一次在柠檬酸行业提出来在国内做控温厌氧。
其他行业
还有一些特殊行业,如制药废水。从行业的发展看,制药废水比较特殊,它要建立在小试、中试基础上,然后借鉴于其他行业的厌氧技术。但厌氧技术差距不大,可能就在材料及前面的预处理上有所区别。
项目简介-某医药废水处理工程
废水特点:医药废水,有机物含量比较复杂难降解,进水 COD 浓度 3000mg/L 左右。
工程规模: 设计处理水量500 m³/d。新增 Φ9*18m的高效厌氧反应器,Φ7*10m 污泥选择器,改造UASB、好氧池、二沉池等。
谈厌氧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的厌氧技术应用发展很快,一个个的行业进行突破,应用面迅速扩展,从业人数也有所增加,但如果单从技术角度讲,厌氧技术并没有进步而且还有些后退。比如去除负荷,厌氧技术可以做到90%的去除率,但现在基本都是70%-85%,在这个前提下,其单位体积的去除负荷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非常快速地下滑。
因为大家追求的不是技术水平,而是扩展面。目前,只有帕克公司还在坚守高负荷,但高负荷导致投资成本更高,很多客户会不认。
延伸阅读:
厌氧技术或将改变存在了一百年的市政污水处理传统工艺
同时,厌氧技术的管理水平、自动化水平、工艺技术水准也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大家都在做,如果变得‘小众化’,技术就会被淘汰掉,只有大众化,在大家都呼吁厌氧的时候,厌氧才好做,但好做时大家就一起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样技术平均值就下降了。”
未来,我认为厌氧技术还需要一次革命,就是低温厌氧技术的攻破。 菌种是温度问题,如果克服不了,厌氧技术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了。但现在人的性格比较“糙”,低温厌氧需要更加有耐性、更加稳定,而我们的服务对象及管理人员都不稳定——中国小孩得病了,恨不得今天开刀,明天就去当兵,这就是中国的态度,不讲科学道理,这些导致我们最终可能还是会放弃厌氧技术的革新。
谁追求进步谁就会后悔——甲方不允许、环保局不允许、社会不允许,这就是我国的国情。没有技术进步,将来应该会有一大批厌氧环保企业倒下去。对于厌氧技术,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需求,就是微生物的预警技术,通过微生物的先期反应能提前12-24小时知道厌氧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希望有人来做这方面的研究。
编外话
低温厌氧技术将是厌氧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同时,我们还有个需求,就是微生物的预警技术,通过微生物的先期反映能提前12-24小时知道厌氧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希望有人来做这方面的研究。
对于未来的产品,我们一方面准备做材料技术革新,从更低成本着手;一方面做系统的PLC,希望能做到:虽不能完全脱人,但至少可以“无人值守,有人巡视”。2000年之后,由于追求技术进步,厌氧反应器的类型由简趋繁,未来预计会再回归到相对简单的结构,在目前的中高等负荷下,已经可以达到去除效果。
马三剑教授是我国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保新能源、物联网、仪器仪表等领域著名专家,苏州科技大学教授。
1982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85年于上海化工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89-1991年赴荷兰Wageningen(瓦格宁根)大学学习,师从国际知名G.Lettinga教授,后设计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MIC厌氧反应器,并应用于工程实践20多年, 申请和获得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2003年,马三剑创建了苏州科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2014年公司挂牌新三板,2016销售额预计超过2亿元。
对待研究,马三剑认为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是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行业动态与端正的科学态度,这也是他一直以来要求自己的标准。
延伸阅读:
厌氧技术或将改变存在了一百年的市政污水处理传统工艺
原标题:厌氧技术的实践者——马三剑专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