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垃圾。在传统的填埋处理难以为继的形势下,焚烧成为垃圾处理的普遍选择。提到垃圾焚烧,人们自然会把它与脏臭、污染联系起来,抵制修建垃圾焚烧厂的“邻避”运动不断上演。
紧挨着厂区的室内温水游泳池,是八里焚化厂的回馈设施之一。
台湾的垃圾处理同样经历过露天堆放和卫生掩埋阶段。如今,焚烧发电是岛内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的前10年,岛内先后建成了24座垃圾焚化厂,其中16座采用当局建设、民企运营的模式。
在台湾,无论垃圾填埋场还是焚化厂,都曾招致居民的抗争。对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厂的抗争运动是其中较为激烈、持续时间较长的。然而如今,在八里垃圾焚化厂办婚宴、游泳健身、拍摄MV……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成为现实。
焚化厂与周边社区:从抗争到共荣
位于海边的八里垃圾焚化厂所在地最初是一个垃圾掩埋场,曾多次发生污水外溢,引发居民和渔民持续抗争。
上世纪90年代初,紧邻掩埋场的林口区太平村成立“自救会”,立“反垃圾、救太平”石碑,开始马拉松式的围堵抗争、上访,迫使环保官员出面回应民众忧虑和诉求。在焚化厂行政楼内,关于这段“披荆斩棘”的历程,在展板上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开始的一两年里,民众对我们有一些质疑。”厂长陈丁全对记者说,当时的污染控制设备效率没有那么好。当然,不排除有些居民故意“找茬儿”。在焚化厂工作了 10多年的一位组长说,比如,有时乌云在烟囱上飘过,有居民打电话给焚化厂指责说乱排黑烟,有些民众抗议则是冲着“回馈金”而来。
台湾全面实行垃圾焚烧回馈金制度,焚化厂运营阶段每处理一吨垃圾,提交回馈金200元新台币(1人民币约合4.84元新台币),由环保部门每年统一分配给焚化厂周边的民众,用于补贴他们的水电费、医保或教育等,改善生活,补贴标准根据距离焚化厂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林口区出租车司机杨汉恭对记者说,他家每年会获得约2000元新台币的水电费补助。
此外,为了化解对立关系,焚化厂2001年建成运营两年后,首次举办敦亲睦邻活动,尝试与社区互动。结合社区开展了厂区彩绘、绿化、环保体验营活动,为社区民众免费提供场地举办婚宴和拍婚纱照,这些促使与所在地居民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缓和。现今民众抗争已消失,焚化厂与周边居民相处融洽。此外,作为睦邻措施之一,焚化厂还组织居民进行环岛游活动。
本报记者来到八里焚化厂那天是周日,恰逢一对新人在焚化厂行政楼一楼大厅举办婚礼,楼外停放着餐车,五颜六色的气球把大厅装饰成“幸福广场”,里面摆了十几桌宴席,亲朋好友聚集一堂,一派热闹喜庆气氛。
“我觉得这里环境还可以。”在大厅门口,忙着与亲友合影的新郎吕尚恩微笑着对记者说。
焚化厂负责安全管理的林韡纮说,厂区在节假日期间免费为所在地的林口区和八里区居民提供婚宴场地,第一个在此举行婚礼的人竟是当初强烈反对焚化厂项目的一个青年代表,从那以后,迄今已累计举办了100多场婚宴。
厂长陈丁全说,焚化厂与周边社区已是“共生共荣的朋友和伙伴关系。
作为与社区居民互动的设施,焚化厂修建了与太平村连接的一条3公里的生态步道,在厂区一隅修建了可供住宿的观海环保小木屋,教大家如何用“垃圾”转变创意物品的“环保梦工厂”,种植多种蔬菜的有机示范农园,等到成熟时邀请乡邻一起采摘、聚餐交流等。
室内温水游泳池,也是八里焚化厂的回馈设施之一,利用蒸汽涡轮机废热给水加温,里面还有健身器材区,都免费对林口和八里区居民开放,成为大人孩子们天热时的常去处。八里区居民高伟瀚常和老婆孩子一起到这里。“环境不错,水很干净,而且免费,大家都愿意来。”他对记者说。记者注意到,紧挨着厂区的游泳池场馆虽然开着窗户,但丝毫没有垃圾的臭味传进来。
目前,八里焚化厂每年接待约5万人参访交流,除了台湾学校外,主要来自大陆和香港。焚化厂工作人员讲,一些当地艺人,还曾来过焚化厂拍摄偶像剧或MV。
取信于民离不开信息透明
八里焚化厂由知名设计师贝聿铭的团队设计,玻璃帷幕的独特造型颇具现代味儿。走进厂区,地面十分整洁,闻不到垃圾的臭味,150米高的烟囱上看不到明显的烟雾。
据介绍,在焚化厂的垃圾倾卸区,折叠式自动启闭的油压闸门可以杜绝臭味外溢。垃圾存放坑则采取负压式设计,坑内的臭气和沼气由风扇抽入焚化炉内燃烧,倾卸平台还有消除垃圾车臭味的专门设施。这就是在厂区院子里闻不到臭味的原因。
八里焚化厂是新北市三个垃圾焚化厂之一,采用当局投资建设、企业运营的模式,日处理生活垃圾等1350吨,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发电是主要收入。
截至目前,八里焚化厂累计投入6亿元新台币,用于改善污染控制设施,提高运营效率。有些污染物排放比普遍限值还要低,如焚化厂二恶英排放标准为0.05纳克,低于许多地方0.1纳克的标准。焚化厂还实现废水零排放,底渣用密封拖车运至再利用厂,加工处理后作为空心砖或植草砖的配料,而飞灰先送到固化厂作固化后再作掩埋处理。
在焚化厂大门旁,设有一块污染物排放和发电的实时数据电子显示牌。焚化厂的排放数据在环保局网站上同样可以查到,这都是它们取信于民的举措。对目前尚不能实时监测的污染物如二恶英等,焚化厂和环保部门都会开展定期检测。八里厂还设置“民众协助监督委员会”,不定期召开核查会议,让民众共同参与监督焚化厂的营运,维护环境品质。
陈丁全说,焚化厂能取信于民,主要还是靠环保的公开透明和不懈努力。
“感觉不到有什么污染,空气没有特别的感觉。”31岁的高伟瀚对记者说,他支持修建垃圾焚烧厂。“人们生活要产生垃圾,不可能没有焚化炉,不然垃圾哪里去?”
在带领记者参观焚化车间时,林韡纮介绍说,焚化厂处理的垃圾里面没有厨余,含水量较少。厨余可能含有盐分,燃烧过程就可能产生二恶英,因此做好厨余的单独分类就能减少二恶英的排放。“做好垃圾分类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他说。
10年前,台湾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政策”,主要以劝导的方式,规范民众将家庭垃圾分为资源垃圾、厨余、一般垃圾再行排出,以达成垃圾全分类、零废弃的目标。如今,民众基本养成了垃圾细致分类的习惯。厨余分为生厨余和熟厨余,前者作堆肥,后者喂猪。
为了垃圾减量,新北市和台北市几年前改变按水量征收垃圾处理费的方式,实行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的政策,即要求民众购买专用垃圾袋,此举使生活垃圾显著减少。目前,新北市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3公斤垃圾,低于全台平均0.4公斤的水平。由于生活垃圾减少,由政府清洁队送的垃圾量减少,焚化厂还需要自收部分事业单位垃圾,来保证焚烧发电的营收。
焚化厂和水泥厂“协同作战”
八里焚化厂从2007年起由台湾水泥公司(简称“台泥”)和法国威立雅集团合资成立的达和环保服务公司运营。
目前,达和环保公司负责操作营运6座台湾当局建设的垃圾焚化厂。陈丁全透露说,公司近期又中标了新北市另外两座垃圾焚化厂的运营权。
有着70年历史的台泥公司秉持“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永续地球、永续经营的理念,正在从一个单纯水泥产业,延伸自己的“绿色环保价值链”,其中包括垃圾焚烧发电、碳捕捉技术开发应用和循环经济园区。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是台泥着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台泥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儒商’的一个基本价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事实上就是如此,我们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台泥董事长辜成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泥崇尚儒商精神,追求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
据了解,垃圾焚烧发电最终还是有15%~20%的飞灰和底渣,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废渣里面重金属事实上还要再经过水泥固化的处理。水泥本身在生产过程中就需要一些重金属,而水泥窑,尤其预热塔本身的温度完全可以处理掉二恶英。
去年12月,台泥在贵州安顺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台泥在大陆建设的首个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台泥公司副总经理吕克甫说,台泥在广东韶关的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也在推进中。
由于过去发展阶段的原因,台湾垃圾焚化厂和水泥厂都是分开的。在辜成允看来,大陆现在面临一个最好的机会,能够让水泥厂跟生活垃圾作协同处理。“这样的协同处理方式才是最极致、最干净的一个做法。”
谈到环保抗争,辜成允坦言,台湾在这方面走过很大的一个冤枉路,就是任何事情变成需要参与抗争来解决,其原因在于“民众环保意识很高,环保知识很低”。他不希望大陆也走这条路。
“环保问题是可以衡量的,可以用科学的方式、用投资的方式去解决的。你只要是能够有规范,政府能够严格要求,企业能够切实治理,就根本没有问题,不需要用任何一个对抗的方式来做情绪上的发泄。”辜成允表示。
原标题:这家垃圾焚化厂是这样取信于台湾人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