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广西桂林市龙胜镇拉麻村的村民向本报反映了一件困扰村庄多年的事情:在距离村庄不远的一处山沟,是该县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这些年,日渐增多的垃圾将山沟几乎填平。这些堆放的垃圾,给当地的空气、水源都带来了污染。围绕在村庄的空气都是臭的,一些农田因污水渗漏不能耕种。龙胜镇拉麻村

首页> 固废处理> 垃圾处理> 评论> 正文

乡村遭遇“垃圾围村”困扰 如何能根治“污染下乡”?

2016-07-04 13:22 来源: 桂林生活网 作者: 周绍瑜

6月中旬,广西桂林市龙胜镇拉麻村的村民向本报反映了一件困扰村庄多年的事情:在距离村庄不远的一处山沟,是该县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这些年,日渐增多的垃圾将山沟几乎填平。这些堆放的垃圾,给当地的空气、水源都带来了污染。“围绕在村庄的空气都是臭的,一些农田因污水渗漏不能耕种”。

龙胜镇拉麻村所遭遇的“垃圾围村”困扰,是垃圾“上山下乡”的一个典型个案。当下,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乡镇地区人们的消费能力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生活和生产垃圾。在桂林各个县城、乡镇目前仍以填埋为处理垃圾主要方式的现实情况下,拉麻村村民的困扰凸显出城镇垃圾的普遍治理困境。

垃圾“兵临乡下”,如何处理乡村垃圾也就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课题。当然,一些乡镇也通过焚烧、循环利用等新的处理方式在做着努力和探索,只有真正破解垃圾“围村”的困局,“美丽乡村”的愿景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里露天堆放的各种垃圾。

围绕垃圾的“抗争”

拉麻村是龙胜镇勒黄村委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这个距离县城约6公里的村庄,只有20户人家,80多位村民。走进村庄,群山环绕,村前溪水潺潺。

在村民韦光国的记忆中,以前每天早上起来,呼吸的空气中都是绿野的清香。每到夏天,村前的小溪成了人们消暑的欢乐天堂,小孩们在溪水中游泳、摸鱼,妇女们在岸边清洗衣物。

而随着垃圾填埋场的启用,青山绿水的村庄环境变了。

村民们回忆,2008年前后,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式启用。刚开始时,只有县城的生活垃圾运送到这里填埋,每天只有五六车垃圾。最近几年,村民们看到每天运往垃圾填埋场的垃圾量逐年增加,现在每天有十几二十台车运送垃圾来填埋,眼看着小山沟被垃圾慢慢填高,村民们感受到环境也日益恶化。

“现在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能闻到恶臭的气味,有时候早上就是被臭味熏醒的,门窗都不敢开。”韦光国说,除了空气的恶化,村前小溪被污染的情况更为明显。今年3月的一天,村民们看到小溪里有鱼虾死亡的现象,溪水泛黑,都觉得是垃圾场的污水渗漏到溪水中造成的。“现在别说是在小溪里洗澡,就连清洗衣物都不敢了。”一位村民说,这些年不少村民都出现了皮肤瘙痒的情况,村民们也猜测这与溪水被污染有关。

围绕着垃圾场,村民们自发展开了一场“抗争”。前些年,这里曾一度爆发村民堵路,不让垃圾车进场的事件。在村民们的一再要求下,最近两年情况有所改观:垃圾场引入了污水处理设施,受污染的农田也得到了补偿。

村民们提供的一份《协议书》显示,2013年,县环境卫生管理站与拉麻村签订了协议,其中关于“水源污染补偿事宜”一项有如下描述:“对利用受污染水灌溉的水田,在渗漏液治理工程期间,甲方(即环卫站)同意乙方提出的补偿标准,按每亩水田补助乙方1000斤干谷(以当年市场价,现金支付)……”。

拉麻村村民小组长韦光付说,仅是拉麻村获得补偿的农田就有70多亩,还有其他几个自然村的农田也得到了补偿。如今,当地政府已答应帮助村民实施整体搬迁,但搬迁的事情至今没有进展。

因为垃圾与地方环卫部门产生矛盾,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县城、乡镇也在不断上演。

龙胜各族自治县一位环卫系统工作人员称,目前在桂林各县以及一些大的乡镇,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仍以填埋为主。随着村民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反对在村庄周围建垃圾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场,则不断与政府部门进行“谈判”。

“乡镇的垃圾填埋场由于资金、设施等缺乏,要解决污染的问题比较难,臭味难闻,污水渗漏,周边的村民难免有意见。”阳朔县一位基层的环保工作人员说。


青山环绕之中,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里的垃圾很是扎眼。

成倍增长的垃圾

沿着拉麻村后的山路,驱车不过5分钟,就能看到这个垃圾填埋场。站在高处望下去,山沟中一片花花绿绿的垃圾,走近垃圾场,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在现场,一辆大型铲车正在将垃圾推齐、堆高。

随行的村民说,原本这里是溪流的河床,垃圾填埋在这里后,当地在溪流的上游打通隧道,将溪水改道。“原本溪谷很深的,这些年垃圾填平了溪谷,起码填了十多米高。”村民们说。

记者从龙胜各族自治县环境卫生管理站了解到,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于2008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根据规划第一期库容预计能使用5年。在填埋场启用之初,该垃圾场只负责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垃圾处理,这些年又将距离县城20公里内的垃圾纳入了处理的范围,包括龙脊等几个邻近的乡镇和景区。

“以前进场的垃圾量每天只有25吨左右,这两年已达到50吨每天,并且还在逐年增长。”龙胜环卫站副站长石涌良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该垃圾场处理的垃圾量达1.7万吨,2015年1.9万吨,今年预计超过2万吨。

对于那些没有纳入县城垃圾场的乡镇来说,垃圾处理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江底乡距离县城约40公里,全乡有8个行政村,人口仅有8800多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乡镇,垃圾的处理也是难题。江底乡人大主席吴京航介绍说,目前全乡的垃圾基本上以焚烧处理为主。全乡范围内,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村寨,一共建了28个小型的焚烧炉,偏远村寨的垃圾处理基本靠这些小型焚烧炉处理。在乡镇的集镇区旁,另外建有一个日处理量约10吨的大型焚烧炉。“仅仅是集镇的焚烧炉,每天处理的垃圾量就达5吨,而这两年垃圾量还在不断地增长。”吴京航说。

阳朔县葡萄镇环境保护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站长黎伦钧自2002年起一直在乡镇从事环保卫生工作,对这10多年来乡镇垃圾量的增长情况感触颇深。

黎伦钧说,2002年,他还在兴坪镇任职。兴坪是一个旅游重镇,游客多,每日产生的垃圾量也大。在那时,兴坪集镇的垃圾量每天能达到25吨。随着垃圾量逐年增加,原本位于兴坪集镇附近的一个小型的垃圾填埋场已经严重超负荷,周边村民意见也大。2006年,当地重新启用了一个新的垃圾填埋场,距离集镇约 13公里。“最近这两年,兴坪镇每天的垃圾量已达到50吨,比10年前翻了一倍”。

2013年,黎伦钧调到葡萄镇。他发现,这里的垃圾量也在增长。以往位于西岭村的垃圾填埋场,占地约15亩,经过10多年的填埋,已经容纳不下新的垃圾。

据住建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仅生活垃圾如果按每人每日产生0.5公斤计算,一年可产生约1.1亿吨垃圾,但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

以前说是垃圾“围城”,如今可以说,乡镇、农村已经在生活垃圾中“沦陷”。

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和非无害化处理的仅占37%,全国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有11%。同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5%,其中无害化处理率达89%。


在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铲车正在将垃圾堆高。

垃圾“围村”根源

事实上,垃圾处理的问题不仅困扰着桂林的乡镇,也是令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头疼的问题。乡镇、农村的垃圾为何会激增?在村民和基层官员中都有着类似的疑惑。

在一些基层环保官员看来,乡镇、农村垃圾的激增,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同样紧随大潮进入消费社会,垃圾的内容和数量相比过去已经发生巨变。

“现在乡镇、农村地区的百姓,他们所消费的产品几乎与城市没有差别。”黎伦钧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地区百姓的消费生活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革命:消费品种类繁多,不断推陈出新。一次性用品、智能电子产品在带给人们便利生活的同时,其短暂的使用周期也制造了大量的垃圾;繁多的商品还带来大量包装物,它们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从商品到垃圾的转变;而在“电器下乡”过程中,更多的商品销售到农民手里,这样的刺激消费也意味着同步刺激“丢弃”。

黎伦钧说,这些被丢弃的垃圾,并不一定是因为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是基于人们更新换代的需求,于是垃圾产生的速度也在加快。

石涌良则认为,以前的垃圾很少,一方面是因为物质匮乏,能用的都尽量派上用场,丢弃的东西很少,而且往往能处理成农家肥。如今,农村群众的消费种类跟城市差不多,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人们根本无法处理。比如,以前无论城乡,人们买菜购物通常都是自带竹篮装东西,或是用草绳捆扎、用报纸包装,而现在大家跟城里人一样,都变成用一个又一个的塑料袋提着回家,然后就将塑料袋丢弃。此外,一次性饭盒、筷子以及一次性纸杯等同样出现在农村,产生大量垃圾也就不奇怪了。

“每逢过年,居民丢弃的一些衣物、鞋子、沙发等,有的还是崭新的。要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物件大家都舍不得丢的,垃圾当然相对会少。”石涌良说。

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乡村相对低下的垃圾管理和处理水平,这也是导致垃圾“围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下,桂林的各县城以及一些大乡镇,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仍是填埋,在垃圾场的选址以及处理成本方面,基层政府确实面临重重困境。

黎伦钧说,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招人嫌的垃圾处理填埋场几乎都面临周边居民抗议的局面。在选址时,离城镇近的土地寸土寸金,离城镇太远的话,运输成本却比较高,沿途还要建立中转站。如果建中转站,征地、建设、设备、运输以及日常维护等经费每年又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这对财政收入原本就不多而且还要兼顾其他事业发展的乡镇而言,确实难以承受。

根据龙胜环卫站的测算,目前拉麻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处理成本每吨约100元,这还是在县级财政的支持下才能完成的。而在一些乡镇的垃圾填埋场,环保设施根本难以保证,垃圾填埋大多处于“粗放”状态。


江底乡的垃圾焚烧场,只有少量的烟气冒出。

“美丽乡村”未来

客观地说,垃圾“围村”属于时代发展的注脚。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产生的垃圾,都是通过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予以“自我消化”、自我降解。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塑料瓶、包装袋、玻璃瓶等工业垃圾越来越多,这些不可降解垃圾的增多,让农村地区环境越来越难堪重负,垃圾“围村”在所难免。

今年3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我国的环境污染正在进行一场“上山下乡”,即工业污染正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如一些城市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运至城郊乡村地区,使得很多农村成了城市的“垃圾处理场”,以往的“垃圾围城”变成了“垃圾围村”。

一直以来,城市垃圾在农村填埋是通常方式,但“垃圾下乡”的科学前提是环保标准和配套设施同步下乡,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垃圾下乡”,但环保配套并未水涨船高。

不过,也有令人欣慰的事,目前,桂林的一些县城、乡镇,在垃圾处理方面正做着一些努力和探索。

2014年底,葡萄镇建设了生活垃圾复合燃料厂,该厂通过与桂林一家公司合作,采取将生活垃圾变成可再生燃料的新技术来处理全镇生活垃圾。“整个处理过程无污染,也可将垃圾变成可再生资源利用,可以作为工业锅炉燃料。”黎伦钧说,目前这一运营方式已经进行了2年多时间,全镇每天约30吨的生活垃圾全部由这家厂免费处理。但比较填埋的处理方式,“垃圾煤”的处理成本较高,每吨处理成本高达300多元,这也是目前这项新技术推广的难点之一。

在龙胜一些偏远的乡镇,这两年也正在推广无害化生活垃圾焚烧炉的项目。江底乡的焚烧炉正是该县的探索之一。根据该县的规划,今年还将启动平等、马堤、伟江等5个乡镇焚烧场的建设工作。

古藤老树、小桥流水的美丽乡村确实令人神往,但垃圾“围村”却又会让这一美好图景化为泡影,那么,如何才能根治“污染下乡”呢?

采访中,不少基层环保官员表示,首先要加大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整治环境不仅是个人的义务,更是政府部门的担当,不仅是城市的事,更关乎农村地区的利益。要逐步加大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还农村一个山清水秀。其次,环保执法也要城乡统一。环保部门要统一审批标准、执法标准,不仅将污染拒之城市门外,也同样拒之乡村门外,唯有如此,才能不让城市、城镇的环境整治变成“垃圾下乡”、“污染下乡”。

2015年初,“农村垃圾治理”首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是十部门第一次以联合发文形式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

可见,推动农村地区的垃圾治理,正形成自上而下推动的局面。解决了垃圾“围村”的困局,“美丽乡村”的梦想当然可以实现。

原标题:乡村遭遇“垃圾围村”困扰 如何能根治“污染下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