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作为一名专业的景观规划设计机构,在为城市创造美好景观的同时,我们更时刻惦念着本应该美好、本应该构成美景的山川河流。而现实的状况是现在大多城市的河流已不再是美景,甚至以臭水沟论之,这是我们伤心且不愿意看见的现实。因此,小编和伙伴们在研究和实践的经历上,整理出下面的文章《五

首页> 环境修复> 流域治理> 评论> 正文

【干货】五个方面修复与再造美好城市河流

2016-07-04 11:20 来源: 奥雅设计 作者: 汤敏

【开篇语】

作为一名专业的景观规划设计机构,在为城市创造美好景观的同时,我们更时刻惦念着本应该美好、本应该构成美景的山川河流。而现实的状况是现在大多城市的河流已不再是美景,甚至以臭水沟论之,这是我们伤心且不愿意看见的现实。因此,小编和伙伴们在研究和实践的经历上,整理出下面的文章《五个方面修复与再造美好城市河流》,供诸位微信好友一起分享讨论。

这五个方面依此是:(一)河流物理生态修复理论(二)河流雨洪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理论(三)河流生物栖息地建设理论(四)河流文明建设理论

【一、河流物理生态修复理论】

有关生态河道的研究,主要从河流健康和河流生态修复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如下:

(1)河流健康理论

河流健康的定义,至今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总体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河流健康基本等同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河流健康是一个描述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河流生态条件的总体状况的概念,对那些基本没有防洪要求的河流。

河流健康评价仅是对河流生态系统状况的评价,即以河流生态系统作为评价对象,河流健康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是一致的,国内也有学者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另一类认为河流健康既要有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还要有合理的社会服务功能,如水资源开发利用功能、水能利用功能、防洪功能和娱乐功能等。而城市河流不可能以单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宜采用第二种定义。

同时一条城市河流具备以下三个标志,它的生态系统健康是相对有保障的:

1)具备由深潭、浅滩、湿地组成的整体复合结构;

2)人工建设中非天然材料控制在30%以内;

3)有不少于30米的河岸缓冲带,缓冲带地形宜多起伏变化。

(2)河流生态修复理论

河流应该有凹岸、凸岸、浅滩和沙洲,这样才能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发挥降低河水流速、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水和植物在河流生态中有着重要作用,滨河植被对于河流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其生态功能和保障城市中人工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河流雨洪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理论】

(1)常用雨洪滞留与入渗系统

整个雨洪利用系统结合地形与土壤条件设计.由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区、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相互连通的二级雨水滞留和入渗的网络系统。

在此系统中,地表径流进入沿路设置的低级别的“雨水渗滤沟”中.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到大雨时,溢出的雨水进入更高一级的“坡地雨水滞留绿道“和场地边缘最低洼处的大型“雨水滞留区“中保持在那里慢慢渗透和蒸发坡地雨水绿道上的水流顺应地势,溢流汇入最低洼处的雨水滞留区中。

城区屋顶雨水首先经过屋顶绿化的滞留和过滤收集后再利用多余部分进入雨水滞留与入渗系统.道路和停车场地一般都采用可透水铺装,其余经过不透水表面的降水都直接进入雨水滞留和入渗系统.经过净化、存储后入渗或再利用。

1)雨水渗透沟、生态边沟(浅草沟)

“雨水渗滤沟“是专业人员针对康斯柏格的土墩入渗率低而设计的综合雨水下渗、滞留和蓄存功能的最基本的雨洪利用措施。它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一般沿路设置在停车带和人行道之间.为深30一40厘米的表面绿化的浅沟。

雨水进入后.首先经过土滚表层的过滤层净化再经过碎石蓄水层继续下渗当遭遇拐雨时.溢流先积蓄在地下储水装中.当水位上升到特定高度时.排入到更高一级的雨水滞留区中。碎石蓄水层和储水装置能够储存大量的雨水因而只有极少量的雨水排走。

通过这种与自然状态下的排水情况相仿的设计。雨水在沟中缓慢流动下渗排走同时速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为城区增添了一道清新自然的路边景观。

2)坡地雨水滞留绿道

we.nkampswende和Feldbusehwende是两条12一30米宽的东西向的坡道绿地滞水雨水沿坡路在绿地中自然流淌.形成优美的溪流景观。

在流淌过程中,雨水先保持在相对较高的盆地里直到充分渗透多余的雨水从蓄水盆边缘的混凝土挡水隔板溢出‘流入较低的相邻盆地中。小路就顺.溪流蜿蜓在加固的浅滩上.跌水、喷泉、小水塘等水I分布其间人们可以在水景边休闲娱乐观,粉水流沿.绿道级慢渗透和流淌的美景享受粉水流、水声带来的惬意。

这样的设计既有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灰尘等积极的环境意义也给城区居民带来美丽愉悦的直观体验。

3)场地最低洼处的雨水滞留去、人工雨水湿地

位于场地最低洼处的边缘的大型雨水滞留区平行于等高线设计宽18 一35米宽的雨水湿地,呈公园绿地的形式, 种植当地的野草和树木, 整体录观自然生态充满野趣。该区域无水时是休闲绿地,下攀雨时可以滞留大. 雨水从而起到滞洪作用。

在这个区域旁边按照1O 年一遇的最大雨. 设计的蓄水湖在调蓄雨水的同时形成了美丽的水景。

(2)人工河流的湿地类型

人工湿地根据其水量来源和构成原理,分成垂直流湿地、在线和非在线湿地、表面流湿地、上游小型截水湿地、下游汇水湿地,河滨湿地和蜿蜒湿地几大类[4]。

1)垂直流湿地——人工污水处理的常用手段

垂直流湿地在湿地的设计中利用地形高程,分别进入处于不同高度的湿地,经过一系列湿地设置,实现污水处理。

2)在线与非在线湿地——伦敦的绿手指计划

在线湿地指在拓宽河床,形成江心湿地、滩涂,非在线湿地指从河道引水,在河床一侧进行湿地设置,净化和调蓄河流上游来水。

3)表面流湿地——德国的雨洪管理

表面流湿地指利用表面雨水汇聚形成的湿地类型,这一方面在进行雨洪管理中经常被采用。

4)上游小型湿地、下游大型湿地

上游小型湿地在大量山地小流域地区经常被采用进行水土防治,下游大型湿地多处于河口、汇水地区进行雨洪调蓄和净化。

5)河滨湿地与蜿蜒湿地——日本的河川再造计划

河道两岸足够宽度的滨河湿地是保障河道生态和城市生态的重要措施,

【三、河流生物栖息地建设理论】

(1)河流生物栖息地破坏总结

工程中削坡、堤身开挖等土方开挖活动不仅破坏了岸坡植被,河床的自然蜿蜒曲折性也随之消失,导致河道渠化,河道失去原来的天然形态。研究表明,蜿蜒性是自然河流的重要属性,自然界的河流大多数都是蜿蜒曲折的,河道也是处在不断演变之中的,弯曲与自然裁弯取直交替发生。

河流的这种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心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河滨植被、河流植被,可为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等提供繁衍栖息的场所。

南京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堤身开挖等活动将导致施工河段河漫滩、河流阶地等不复存在,对两岸河流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和谐性。

此外,深潭还是鱼类的保护区和缓慢释放到河流中的有机物储存区。深潭里阳光的辐射作用随水深增大而减弱,水温、阳光的辐射、食物和含氧量沿水深变化,因此在深潭中存在着明显的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堤防建设中,往往过多地采用削坡等“裁弯取直”措施,使堤线布置平直单一,河道形态不断趋于直线化,抛石工程又使得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深潭被填平,深潭、浅滩不复存在,彻底改变了河流蜿蜒性的基本形态。

河道断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规则形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具体表现为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少,微生境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甚至造成生物物种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

(2)岸坡硬质化对河流生物的影响

目前,我国堤防建设对岸坡的处理一般多采用“硬处理”,也就是采用大片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阻断了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生态流动,对河流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影响。河堤“硬处理”建设,阻碍了河床主流与周围河滩、湿地、死水区、河汊之间的流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形成了一种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

河床材料硬化衬砌,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阻断了周边土壤水分的补给源,导致河道及渠系沿线周边植物的生长、湿地的保护受到影响,及生物生息地的改变乃至消失。

此外,河堤的“硬处理”使鱼类失去了许多食物来源和产卵场所。经调查,南京新济洲整治工程洲滩沿岸零星分布有鲤、鲫、黄颡鱼、鲇等产黏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这些鱼类多以洲滩近岸草基、石基作介质产卵,鱼卵孵化后在洲滩附近的浅滩觅食、索饵,河堤“硬处理”将对区域的上述鱼类产生一定的影响

(3)人工产卵场、栖息地和洄游通道工程

过鱼设施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鱼类的向流(逆流)行为,人工创造更大的流速,将鱼诱入进口,让鱼类自行溯游过坝,或运用各种手段运送过坝,主要有鱼道、鱼闸、升鱼机、集运鱼船等。

人工模拟产卵场、栖息地是指在坝下附近的支流或人工渠道内,模拟产卵场、栖息地要求的环境,让鱼类自行进入产卵场或栖息地。

(4)人工增殖站和生物放流工程

人工繁殖放流是指建立人工产卵场,收集和培育亲鱼,人工催青,人工孵化育苗,培育鱼种,将一定规格的幼鱼放入坝下河流,让其下海生长。目前国内外都十分重视设置人工增殖站,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用于解决水坝对水生生物的阻隔。

水库修建后,营养物质在库内富集,浮游生物迅速生长,如果不能很好利用,将会自然死亡,引发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按照生态平衡原理,合理投放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鱼种进库,进行生态修复,用产品的形式让富营养物质出库,既能清洁水库,又能收获鱼产,可以做到一举两得。所有这些都需要有生命科学和生物、生态技术作为支撑。

【四、河流文明建设理论】

(1)河流物质文明论述

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的含义。水是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食物,比如茶、酒、各种饮料以及各种特殊的饮品。农业、牧业、林业、采集业、渔业都离不开水。

水也提供了人类早期的、最原始的交通方式,因偶然性地随着水的漂流发明了船、产生了航运,从河流进入海洋,从海洋进入大洋,属于这样一种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间,人类也利用水把它作为一种武器。

(2)河流精神文明论述

同时水在精神层面具有很强的功能,在《楚辞》里,也提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个时候的洞庭水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在人们心目中它还是女神出现的这样一个环境。比如“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我们先民的观念中间,山跟水,它所代表的文化类型是有很大差别的,它所代表人的性格也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水的精神层面也反映着不同的信仰。有的宗教,把水作为他们崇拜的对象,作为他们很多信念的来源。我们民间的各种崇拜中间,也包含了很多因为水而产生的神灵。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都保留着对早期洪水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才产生了对水的敬畏。传说中,有水母、水神,有河婆、河神。我们中国早就把四条著名的河流定位/四渎0,并且因此产生了对四渎、对河神的崇拜。

(3)河流制度文明

人类作为群体,跟水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水源充沛的地方,还是水源紧缺的地方,都有一个如何来管理的问题,这就是制度文明层面的问题了。

在北非利比亚的古代美斯和托尼斯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地方,我曾经看到不同的管理水的方法。比如有一个村,他们规定每天早上分配生活用水,是由一位阿訇来管理的。

他必须把手放在古兰经上宣誓,然后才开始分配,以显示他的公正。古代美斯还保留着古老的水房,那一定要有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看着前面的流水,由他把不同草标放在里面,决定这个水流入每家院子的时间和分量。

在中国,到现在为止,在山西、河南等许多地方,特别是比较缺水的地方,还可以发现很多刻在碑上的水则,用来规范用水的行为[7]。

【五、城市河流游憩地建设理论】

(1)河流旅游类型研究

河流旅游活动的空间主要是水体和岸基腹地。水体内的旅游活动包括皮划艇、独木舟划、游船观光、漂流、游泳、垂钓、潜水、帆船赛等活动,岸基腹地有自行车旅行、日光浴、徒步旅行、野营、沙雕竞技、越野运动等活动类型。

Josef评述了欧洲河流旅游的发展概况,给出了河流旅游(riverrelatedtourism)的概念,对游艇旅游(houseboat-tourism)、主题邮轮、白水旅游(whitewater-tourism,指基于有较高难度的水面漂流活动等——笔者注)、水上旅行(包括依托于皮划艇、独木舟、竹筏、充气船等形式的活动)、自行车旅游(bicycle-tourism)等5类旅游活动类型在欧洲河流的空间分异和发展状况。

Saunders等归纳了美国萨凡纳河上游流域的旅游活动类型达14种之多,强调活动类型对河流资源条件的依赖性。Haley等、Wicks等、Chen等各自以案例形式对游船赌博这一旅游活动类型进行了分析,阐述游船赌博的影响。Bricker指出,美利坚河南汊河道地区可开展划船、垂钓、远足、野营和野餐等活动,游客高峰期往往与节庆事件相关。

Rice等指出,西西比河沿岸城市以河流为主题的旅游(游憩)活动多种多样,对城市塑造“河流城市”形象有着重要意义。Almeida研究认为,河流水质对开展水体旅游活动的类型也有重要影响,主张建立水文监测系统以保证多样化的涉水旅游活动的开展。

(2)河流旅游体验研究

河流旅游经营者和规划者都十分重视旅游主体体验质量和满意度,以便调整旅游设施和活动项目,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和管理。Kuentzel等指出,游客参与河流旅游活动往往遵从一般方式到专业方式的趋势开展,可以通过先前体验、活动参与和生活方式等变量,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分析河流旅游体验的专业化水平,并揭示体验的演变规律。

Josef研究指出,塑料技术和电子焊接塑料纤维技术提高了独木舟等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专业化的技能和设备对涉水旅游体验有着积极意义。同时,Josef也指出了欧洲河流旅游者的体验差异,游艇旅游者多是高收入阶层,有较大儿童的家庭是主要的租船游客群。自行车旅游两人组合占主流,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在平均水平以上,多属于新中产阶级。

Kearsley以实地观察为基础,分析了新西兰卡瓦劳河和修沙特弗河地区旅游者的体验偏好,总结出不同客源地和不同年龄段游客差异化的体验需求。也有学者指出,在同一水域同时开展多项旅游活动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Rae认为,独木舟为木筏驳船让道,会降低独木舟旅游者的体验水平。

Connor认为,水上运动产生的噪声会降低河边散步、野餐和露营等活动的体验质量。但他也指出,同一河流同时开展不同的旅游活动也为旅游者相互学习提供了机会。旅游群体需要逐步建立旅游伦理,减少自身行为的负面效应,等等。

(3)河流旅游资源吸引力研究

从供给方面分析河流旅游资源禀赋和潜力以及从需求方面研究旅游者的审美趣味和消费偏好是河流旅游资源吸引力研究的两个重点。

1)自然资源的吸引力

河流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Saunders等指出,旅游者倾向于到生态良好的萨凡纳河上游开展徒步旅行、野营、野生动植物考察等旅游活动。Arnould等阐述了河流自然生态赋予了旅游者一个清新的世界,表达身处异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体验主题。旅游者融入自然环境,在与自然共融中挑战自我、洗脱烦恼,并获得新的人生认识。

Ndiaye指出,塞内加尔Djoudj国家公园对河流生态的保护有助于河流景观成为旅游者重返自然的旅游胜地。Shrestha等研究阿巴拉契科拉河流域自然区域的旅游资源时指出,河流区域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人文资源的吸引力

Josef指出,欧洲发达的运河系统将河流和沿岸人文景观连结起来,沿河开展的音乐航程、历史或艺术主题航程、美食与美酒航程、高尔夫航程等,魅力无穷。Savage等认为,在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旅游双重语境下,需要挖掘河流人文资源并通过主客交往以增强目的地吸引力。

Chang等指出,新加坡河旅游主题区包括建筑景观、事件景观和艺术景观等3类人文景观,河流景观改造致力于提升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吸引力。Fisher认为,澳大利亚克拉伦斯河下游的乡村河谷地区可为旅游者展示工业文明的文化积淀,提供基本绝迹的田园生产景观,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Bliek等指出,世界文化遗产加拿大蒙特利尔拉辛运河的旅游吸引力在于运河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文化意义。运河遗产的“旧为新用”是将废弃的工业设施转换成回归自然的旅游(游憩)设施,并作为诠释历史文明和复苏经济的重要吸引物。

【结语】

行文至此,再次向大家重复这五个方面,即便在现实操作中无法实现的精细,但希望能为河流塑造一个全面的骨架,让它们自身慢慢地成长与圆满,这个骨架是:(1)河流物理生态修复理论(2)河流雨洪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理论(3)河流生物栖息地建设理论(4)河流文明建设理论。

参考:

[1]赵彦伟,杨志峰,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水科学进展,2005.5

[2]周晨,周江,龙岳林,2008.城市绿地中隐形蓄水系统模式.中国园林:25

[3]孙静,2007.德国汉诺威康斯伯格城区一期工程雨洪利用与生态设计.景观设计论坛:93-94

[4]王林超,2007.结合空间规划的人工湿地在城市河流生态改善中的应用.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1-25

[5]张根,高艳娇,2012.6,人民长江,堤防工程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6]崔树彬,刘俊勇.2005. 论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内涵、外延及其应用.理论前沿

[7]葛剑雄,2007.水文化与河流文明,2007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研讨会

原标题:五个方面修复与再造美好城市河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