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并购确实不乏大手笔,动作频频。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2016年仅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外资抢滩中国市场国内环保企业遭尴尬去年到今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并购确实不乏大手笔,动作频频,

首页> 环境修复> 综合> 评论> 正文

国内环保企业遭外资抢滩 好尴尬!

2016-06-23 14:02 来源: 去展网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并购确实不乏大手笔,动作频频。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2016年仅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

外资抢滩中国市场 国内环保企业遭尴尬

去年到今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并购确实不乏大手笔,动作频频,但反观国内市场,由于国内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相对欠缺,尤其是部分细分领域,我们的实力往往太弱。这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环境保护,从政府,到民众,大家都在谈,似乎炙手可热,但环保相关专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在全社会的位置却道出了冷酷的现实。

所以,放眼长远利益,醉心于玩资本,可能不如在人才引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夺下功夫。

与2015年相比,环保企业更加热衷于海外并购。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下称“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统计,仅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

国内环保企业热衷于海外并购

一月,再生金属加工企业怡球资源宣布拟以1.07亿美元(约合69261万元)价格收购Metalico公司100%股权,进入美国再生金属上游行业。

二月,北京绿创声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绿创声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拟以不超过750万欧元(约5476万元)收购“全球声学老大”IAC。北京控股用14.38亿欧元(约105亿元)拿下德国EEW废物能源利用公司。天翔环境拟2.05亿欧元(约14.97亿元)收购德国水处理公司BWT。雪迪龙通过英国子公司以415万欧元(约3000万元)收购比利时公司ORTHODYNE。

三月,先河环保增资美国子公司700万美元,其中660万美元(约合4272万元)用于收购美国监测企业SunsetLaboratory的60%股份。

“从前年开始,我国环保行业国际化进入高峰期。”在4月16日下午由京都律师事务所举办的“走进德国水务”交流会上,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表示,国外环保市场接近饱和,而国内需求高,我国环保技术研发弱,和美、日、德相比差距大,未来十年,环保末端治理都将处于高需求状态。

随着公众对生态要求的提高,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但在中国,一方面国内环保产业潜力很大,但在市场争夺中国内企业却又显得力不从心。

外资抢滩中国

最近,一个名叫道康宁的从事有机硅开发的跨国企业正瞄准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事实上,这对许多中国的环保企业来说,只能是“眼巴巴地看”,因为在不少新兴的细分环保产业领域,例如环境检测设备等,外来者凭借先期发展的技术及运营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上风。

在国内的水务市场和固体垃圾市场,许多的国外环保企业都开始做得风生水起。

企业争夺战

近一段时间的雾霾天气,使得“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锅炉”受到格外关注。与此同时,作为用煤大户,五电集团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环保压力。“为完成环保责任书要求,公司今年机组脱硝改造任务较重,对发电量增长带来一定风险。”华能国际在年报中表示。

环境压力正催生出一块巨大的“环保产业蛋糕”。但在巨大的诱惑下,国内部分环保企业一季度业绩表现平平,有的甚至出现了净利大幅下降。从事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研发与生产的先河环保披露,在报告期内,为提高公司的PM2.5及灰霾空气、水质监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造成毛利率下降,净利润同比下降195.67%。

国内企业不惜砸血本赢市场正反映出其遭海外企业挤压的无奈。

有消息称,山东省曾公开招标的PM2.5监测设备的100多台设备采购中,国内企业虽有竞标,但无一入选,最终中标的是两家美国企业。另据介绍,当前中国热门的PM2.5监测设备超八成源自进口。

遭遇技术尴尬

对于国内企业现在遭遇的尴尬处境,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目前,政府主要抓水电等重点领域,相应节能环保方案也是比较完善的,但其他有些领域还需要企业自己去做市场,而这些板块也最容易让发展较早的海外环保企业占得先机。”

在很多人看来,当前中国的环保企业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技术上。以PM2.5监测为例,国内方面在前年年底时才提出这一概念,然而类似监测在其他一些国家早已开始。

原标题:国内环保企业遭外资抢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