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坡岭,在海南三亚当地被老百姓称为“啃了一半”的山。
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啃的?有人告诉记者,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了。直到200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当时山脚下的华盛水泥厂搬走为止,在人们的记忆中,这里都坐落着不同的水泥厂。几十年过去了,东边的山岭已被削平,裸露出来的岩壁被太阳一晒,滚烫滚烫的。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海南省政府正式发函,原则同意将三亚列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三亚开始对山海河等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修复,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一年多过去了,人们发现,“啃了一半”的石头山丰满了,变绿了。这山,是怎么补起来的?
山该不该补
无法自我修复,易引发地质灾害,“现在不补将来吃苦”
“破坏了几十年的山体,并不是说补就补的。”三亚市副市长李劲松说:“我们在启动抱坡岭修复项目之前,进行了充分论证。当时说法很多,人们的问题集中在该不该补上。”
项目开始前,有人提出山体的破坏是历史形成的,修复非一日之功,且需要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大量投入,付出多、收效慢,“是愚公才干的活儿”,不值得。
经过综合考虑,三亚市政府还是决定要补山。“这山不补不行。一来裸露的石灰岩容易风化,在台风多发地区易引发地质灾害;二来破坏严重,自我修复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最重要的是,三亚的山海河构成特有的热带生态环境,是统一整体,如果任由山体损坏而不加修补,可能对整体环境产生影响。现在不补将来更加吃苦。”李劲松说。
2015年,三亚正式启动抱坡岭废弃石灰岩矿山治理恢复工程项目。截至目前,整个工程山体施工已形成表面积约1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完成总量的95.8%。土石方量约25.2万立方米,超出设计土石方量约16万立方米;各断面均达到设计基本边坡,形成20级退台。已完成投资4500多万元,较预计同期投资减少近30%。
同时,三亚还对境内受损矿山进行全面摸底。据调查,三亚市境内废弃建筑用黏土矿和花岗岩石料矿约50处,主要分布在市区周边、高速铁路和城区主干道两旁,总面积约639025平方米。
“对海南来说,生态建设就是生命建设。”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说。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张琦认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对于三亚来说,生态修复就是生命修复。”
2016年,三亚对14个山体修复项目进行立项,计划修复22个受损山体,主要集中在抱坡岭、半岭温泉、颂和水库周围,预计修复受损面积约2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约1.47亿元。8—10月将陆续进场施工,项目平均工期约8个月。
谁来补、怎么补
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帮生态自我修复
补山不仅是复绿,与后者相比,前者投入要大得多。据测算,仅抱坡岭修复就需要投资近6000万元。破坏了几十年的山,修复起来谁买单?
三亚市林业局局长朱传华介绍,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决定修复资金由三亚市政府和三亚华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政府投资2/3,企业投资1/3并垫资代建。
受损山体应该怎么修补?海南大学生态学教授杨小波介绍,目前山体生态修复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山体破坏不算严重的地区,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修补。如果山体确实被破坏,但土壤不很贫瘠,用退台填土的方式进行修复。如果破坏严重,土壤大量流失,通过V形槽填土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帮助山体修复。
朱传华说,抱坡岭属于破坏严重的山体,受损面积逾6万平方米,且受损山体水土涵养能力几乎丧失。三亚又属于台风多发地区,雨季多风,旱季缺水,大面积V形槽填土不易成功。因此,抱坡岭修复主要采用人工退台填土的方式。在修复中,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的话说,就是尽量减少人工干预,让自然做工。
三亚华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邢玉庭告诉记者,项目重点放在山体安全、植物本土化和山体海绵化蓄水等方面。山体修复材料根据未损坏山体的地质结构进行选择,尽量保持一致,增加稳定性;项目结束后,地质灾害观测需要持续1—2年。植被选择上,草本植物以本地生杂草为主,灌木原则上用附近未被损坏的山体灌木剪枝插枝,乔木多采用小叶榕等本地常见树种和耐旱、耐贫瘠的本地常绿阔叶树种。2—3年后,就可任这些植物生长,待山体逐渐恢复自我修复能力。
朱传华介绍,施工中每一级人工台阶都注意中间高、两边低,外缘高,内部低,便于汇集雨水。待山体稳定后,会在台阶合适位置埋入玻璃钢储水罐收集雨水。在干旱季节,可用蓄积雨水浇灌下一级台阶植被。
防止新的“人为啃山”
多规合一划定红线,地方立法保护山体
杨小波认为,山体修复可以起到涵养水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等作用。
修复过后,预防“人为啃山”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2015年,中央确定在海南以省域为单位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这既是中央交给海南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和‘改革试验田’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海南省省长刘赐贵说。
在海南省域开展“多规合一”工作中,三亚确定生态红线区用地面积约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4.7%。其中北部山体林地、水源地、近海自然资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入生态红线区进行严格保护。
5月17日,《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草案)》报三亚市人大审议,《条例》草案提出,在山体本体线范围内,只能开展经依法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种类型的国家公园及其配套工程设施;确需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水利工程设施和军事设施;保护山体的工程设施。
防止“人为啃山”,还有一些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杨小波说,目前对于生态破坏较为常见的处罚方法是罚款。但生态的破坏,有时是超出经济效益范围的。对此,有些国家采取了谁破坏谁恢复的办法,生态恢复的面积要数倍于破坏面积,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否则,就会面临刑责。这种办法,对于防止山体破坏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原标题:三亚补山记 | “啃了一半”的山,如何修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