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良的纪录片《垃圾围城》,曾为北京绘制了一张触目惊心的垃圾包围图。但垃圾问题并非哪个国家、哪座城市的“专利”。早在1987年,美国的“垃圾船”就已经臭名远扬,并暴露了纽约严重的“垃圾围城”问题。如今,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复杂因素,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非国家,甚至在泱泱大洋之上,垃圾都在不断地“攻城掠地”……
黎巴嫩,垃圾危机演变为“国家灾难”
黎巴嫩垃圾危机持续多日,垃圾袋堆满贝鲁特街道
随处可见堆积在路旁的垃圾,在夏季高温下散发出阵阵恶臭,苍蝇、蚊虫满天飞。一些民众焚烧垃圾,滚滚浓烟和难闻的气味使人感到窒息……
这是2015年7月出现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街头的一幕幕。黎巴嫩总理萨拉姆痛心疾首地表示,黎巴嫩发生的垃圾危机是一场“国家灾难”。
那些日子里,不少黎巴嫩民众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切断公路,燃烧轮胎,抗议政府解决垃圾问题不力,导致垃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许多黎巴嫩人认为,这场垃圾危机不仅危害国民健康,而且有损于黎巴嫩的国际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黎巴嫩的旅游业。他们呼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尽快清除堆积在贝鲁特等地的垃圾。
据悉,黎巴嫩1997年在贝鲁特南部开设了一个垃圾临时填埋场,原计划只用数年,结果用了18年,到2015年运营已是不堪重负。当地居民忍无可忍,早些时候就开始封锁前往垃圾填埋场的道路,迫使当局关闭填埋区。黎巴嫩有关部门在民众压力下,于2015年7月17日关闭了这个垃圾填埋场,负责运输、填埋垃圾的公司因合约期满也从当月中旬起停止收集贝鲁特等地的垃圾,导致大量垃圾堆积。这场垃圾危机还由贝鲁特蔓延至其他城市,民众甚至被迫焚烧垃圾,或是将其丢弃至山谷、河流或者近海区域,引发了当地居民有关健康危害的担忧。
意大利那不勒斯:垃圾危机旷日持久
早已爆满的垃圾桶四周堆满垃圾,居民楼前的铁栅栏上挂着各色垃圾袋,商店门口堆起了一人多高的空纸盒,一些沿街角落成了临时垃圾堆,易拉罐、啤酒瓶躺在路中央,废纸随风飘,绝大部分商店关门谢客……
2007年,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首府那不勒斯爆发“垃圾危机”。有些学校更因为老鼠横行而停课,旅馆客房入住率明显下降。这引发了市民的强烈不满,示威活动愈演愈烈,甚至有人愤而放火,开始焚烧垃圾。暴力冲突造成数十人受伤。
垃圾问题是困扰意大利多年的痼疾。意政府先前新建垃圾场的提议遭到过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政府后又计划选择在距离泰尔齐尼奥市区800米的维苏威国家公园(维苏威国家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闻名,园区内的维苏威火山距那不勒斯20公里)新建一座欧洲最大的垃圾处理场。由于遭到拟建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的反对,一直没有很好地落实。因反对修建大型垃圾填埋场,坎帕尼亚大区的泰尔齐尼奥和波斯克瑞亚雷两座小城抗议活动不断,当地和周围城市的垃圾处理工作陷入瘫痪状态。到2010年10月下旬,再次引发了数天的警民冲突,并引起了欧盟的高度关注。
有人将那不勒斯垃圾问题无法根治的重要原因归咎于黑手党,因为他们把垃圾看得“像黄金一样值钱”,并用威胁、利诱等手段,非法承包或控制了那不勒斯至少一半的垃圾运输和处理业务,还将回收废品简单清理后偷偷运往非洲和亚洲销售,从中谋取巨额暴利。
西班牙、法国、英国:多重危机导致垃圾滞收
西班牙垃圾危机
2013年11月5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环卫工人开始无限期罢工,抗议即将到来的裁员浪潮。马德里街道的清扫和公园维护工作均陷入停滞状态,一些抗议者故意把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在街头。尽管马德里出动警力将阻碍交通的垃圾桶搬走,但满街不断增长的垃圾让西班牙首都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境。
无独有偶。2009年10至11月,法国马赛的环卫工人掀起了为期两周的罢工运动,数千吨垃圾堆积在街道无人清理。当地政府表示,街头垃圾数量每天增加1600吨,这些垃圾对市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011年 1月,因为大雪、假期和罢工等原因,英国多地也积压了大量遍布城镇街道的垃圾袋。例如在贝德福德郡,垃圾收集工作停滞了约1个月;爱丁堡的一些垃圾箱则有5个星期没有得到清理。英国环境健康特许协会警告说,老鼠、狐狸和猫可能会撕破积压的垃圾袋,以寻找食物,人们的健康也将因此面临很大的威胁。而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废塑料废金属的回收价格一路暴跌,英国大批可回收垃圾无人购买,导致这些垃圾堆积如山。
菲律宾:马尼拉垃圾山坍塌酿悲剧
为应对国内的垃圾危机,一些欧美国家想到了垃圾外销。于是,每年都有大量垃圾通过“合法”或偷运手段运到亚、非的一些国家。例如,尼日利亚“消化”了意大利倾销的大量垃圾,印度尼西亚“进口”了来自欧美的大量垃圾……其中也包括中国。堆积成山的垃圾,在受到垃圾“侵略”的国家中酿成了多幕惨剧,尤以菲律宾的“帕亚塔斯事件”为最。
帕亚塔斯,是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最大的垃圾堆放点,占地约22公顷,常年堆放有300万立方米的垃圾,奎松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垃圾都堆放于此,由于清理不及时,垃圾山经常堆至数十米。垃圾山常年挥发而产生一氧化碳和甲烷等有毒气体,由于垃圾山经常自燃,当地人称其为“冒烟的山”。虽然“臭”名远扬,当地人却不无讽刺地给垃圾场取了一个雅名——“希望之地”。因为在菲律宾的7000多万人口中,首都马尼拉就有1300多万人,很多农村的“新移民”怀着致富梦来到马尼拉,由于住房困难,便在城市四周搭起简易棚屋。帕亚塔斯垃圾场附近,就是有着8万多人口的贫民窟。
2000年7月,一场暴雨导致近20米高的垃圾山倒塌,转瞬之间将周围100多间木制贫民棚屋淹没。垃圾堆倒塌时压毁了电线杆,导致电线走火,引燃垃圾,进而造成大火蔓延。事故共造成124人死亡,100多人下落不明,并使500多户贫民无家可归。
菲律宾很少使用垃圾焚化炉,据说采用填埋方式,既能减少空气污染,又能节省处理费用,可谓“一举两得”。为节省运输费用,垃圾填埋区大多在市区附近,帕亚塔斯垃圾场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日益觉醒。欧美倾销垃圾的做法,已经引起了亚非国家的警惕。
美国纽约:1987年,“垃圾船”臭名远扬
美国一摄影师层拍摄"垃圾埋人"照片,以此凸显美国人大量制造垃圾的现象。
1987年春夏之交,美国纽约一艘名为“莫布罗”号的驳船,满载着脏水四溢并散发恶臭的垃圾在海上漂泊,寻找可以“卸货”的地方。这艘船在海上行驶了56天(一说为65天),途经了美国的8个州和3个国家,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一个能廉价倾倒2900吨垃圾的地方。最后它又驶回纽约,在布鲁克林把这批垃圾烧掉了。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考古学家比尔˙雷斯杰,创立了“美国垃圾史”。据他研究,垃圾危机始于垃圾船的出现。当年,“垃圾船”从一个港口行驶到另一个港口,却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成了“过街老鼠”。
1989年11月,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报道曾经震聋发聩地写道:“垃圾堆到了家门口,我们正在被活埋……”令人深感切肤之痛。美国“垃圾围城”问题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纽约曾是美国市容最不整洁的城市之一。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们到处倒垃圾,纽约在街道拐弯处设置了6万多个笨重的铁丝网。纽约市公共卫生局还成立过一支环境卫生警察队伍,他们在各区昼夜巡逻,遇到乱扔果皮纸屑者,除当场训斥外,还课以50~250美元的罚款。但纽约街头依然到处是堆积如山的垃圾,有的饭店不得不将装满垃圾的垃圾袋放在屋顶平台上。为扭转垃圾围城的局面,负责垃圾清除和处理的纽约市公共卫生局做了不懈的努力。
“第八大陆”,臭名昭著的海上垃圾岛
今天,如果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带着3条快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出发,穿越大西洋,穿过巴拿马运河……寻找最初的目的地印度,他将无法顺利抵达。因为,在半路上会遇到一个新大陆——“太平洋垃圾大板块”。这是法国《国际信使》周刊一篇文章的开篇描述。
从废弃渔网到塑料袋、废弃水瓶、香烟过滤嘴……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块”位于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由数百万吨被海水冲积于此的垃圾组成。数年来,北太平洋亚热带涡流将来自海岸或船队的塑料垃圾聚集于此——它相当于2个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约有4个日本大小。据美国西海岸环保组织阿尔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计算,到2030年,这一板块的面积还可能增加数倍。
专家们警告,“垃圾板块”给海洋生物造成的损害将无法弥补。在这一水域的主要部分,垃圾的厚度可达30米。这片水域中的塑料垃圾与浮游生物的比例已为6比1,这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垃圾大多不能生物降解,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只能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并在鱼类和海鸟的胃里越积越多……而拖网清除这些垃圾将会耗资巨大。
有报告称,倾入海洋的垃圾数量已经达到了警戒位置,它将严重破坏海洋环境、伤害野生动物,并危害人类健康。将垃圾倾入海洋,绝非破解“垃圾围城”的明智之举。
“垃圾围城”怎么破? 盘点国外垃圾处理经验
垃圾围城,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垃圾?“一埋了之”和“垃圾外销”注定难以为继。一些国家的破解之道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韩国:“按量付费”替垃圾“瘦身”
为破解“垃圾围城”危机,韩国政府在1986年出台了《废弃物管理法》,并于2012年对该法做出了“按量付费”的调整。
韩国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4类不同的种类,并使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回收,不遵守制度者被处以最高100万韩元的罚款,该条例的颁布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市民的自觉性。
2010年,韩国的一些地方开始对食物垃圾按量收费。收费则主要采用3种方式,第一是射频识别卡(RFID),居民用卡打开特制垃圾桶,将垃圾扔进去。系统会自动称重,然后记录在用户的账户里。用户需要每月缴费;第二是付费的垃圾袋;第三是条形码管理系统,居民可以直接将食品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并购买垃圾桶上的条形码贴纸。不少家庭主妇为节省垃圾处理费,会先把垃圾中的水漏干再放入袋中。成本因素也刺激了韩国人为垃圾“减肥”的积极性。
日本:从源头控制垃圾生成量
日本从源头控制垃圾的生成量,法律约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确保社会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关于恰当处理废弃物的《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以及《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等。
在法律约束下,日本国民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3R”实践,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这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了垃圾的生成量。它敦促日本国民尽可能不买和使用容易产生大量垃圾的物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不轻易抛弃,并尽可能使物品再生利用。
同时,日本实行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制度,有效控制了二次污染。废旧家具、自行车等,会被送入“粗大垃圾破碎设施”,陶瓷、碎玻璃等不可燃垃圾,会被送到“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之后,工人首先要将其中的铁、铝等可再利用资源挑选出来,再将剩余的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
法国:垃圾回收“两大法宝”
化解垃圾危机,法国有“两大法宝”:垃圾回收和低污染处理。
垃圾分类已成为法国人的日常习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每家超市都有电池回收处。法国还通过政府干预推动垃圾回收新技术的开发。
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则采取低污染处理。例如,位于巴黎郊区伊夫里的垃圾焚烧中心,每年可处理73万吨垃圾,但它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它降低污染和变废为宝的“本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为附近家庭供暖,并转换成了电力,在保证焚烧中心用电“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可将多余电力卖给法国电力公司。焚烧后的废铁和炉渣,则被运到回收中心废物利用。
位于巴黎西南的依赛纳垃圾处理中心,是欧洲最大的地下垃圾处理厂。它的污染指标,包括废气、废水、噪音等,均低于欧盟标准。如废气中的粉尘处理率达到99%,二噁英的排放几乎为零,公众在地上几乎听不到任何噪音。
德国:立法保障循环经济
1972年,联邦德国政府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其后被多次修订,涉及垃圾减量化、分类管理和回收再利用。其主要条款有: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如开发节约原材料的技术和重复使用包装;废弃物再循环,作为原材料、肥料或燃料;通过改进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技术,来提高废弃物管理的环境无害化水平;减少有害废弃物;识别和重新处理老的填埋场。该法规定了预防优先和垃圾处理后重复使用原则,确定了废弃物管理的优先顺序:避免、再循环、处置。
此后,德国政府开始注重从源头减少垃圾数量,并颁布了《循环经济法与废弃物处理法》。该法还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和“全民责任”:促使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即“从摇篮到墓地”的管理。消费者也必须遵照法律规定进行废弃物处理。
在整体法律框架搭建好后,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如《电子和电器法》《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原标题:涨姿势:看看世界上被“垃圾围城”的国家(内附破解之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