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6月1日-7日在北京举办。自开展以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展区,吸引了大量人员驻足,也成为展会一大亮点。
回顾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水专项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有哪些新的期待?小编通过十张图,带你一同走进十二五水专项科技成就。
展板一:概况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旨在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实施以来,通过理念、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一批水污染治理和管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建成一批业务化运行平台,支撑了流域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
展板二:支撑流域水质改善,确保水环境安全
按照“山水林田湖”流域综合治理理念,统筹上下游、干支流,突破污染负荷系统削减、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污染控制、河流生态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等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并开展大规模示范及工程应用,支撑了“水十条”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展板三:推动行业全过程控制,助力绿色发展
研发集成冶金、石化等典型行业全过程污染控制整装成套技术,促进了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技术导向的产业升级。基于酚油萃取-臭氧催化氧化的焦化废水整装成套技术,吨水处理成本降低了15-20%,并推广应用于鞍钢、武钢等15家大型国企,年稳定达标处理废水1500万吨;锰锌湿法冶金行业重金属废水过程减排成套工艺及装备应用于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的宁夏天元锰业和法国康密劳等世界知名企业。
展板四:深化城镇控源减排,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突破城镇排水管网改造、污水厂提标建设、高等级再生水利用、污泥能源化资源化、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关键技术,形成“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资源化、能源化”的城镇污染物控源减排及稳定达标成套技术与设备产品,在太湖等重点流域成功示范并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支撑了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
展板五: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建设优美乡村
研发集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装成套技术,支撑农业农村区域面源污染负荷有效减排。形成“减量-阻断-拦截-回用”(4R)面源污染一体化控制模式,在太湖、三峡等流域应用推广,累计应用5322万亩,减排氮磷4.46万吨。研发兼氧膜生物反应器,建立“远程监控+4S流动站”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模式,在洱海流域及其他省市近千个乡镇推广应用。
展板六:创新流域监控预警,支撑环境管理转型
创新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突破了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水环境本土基准制定、水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容量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管理、环境风险评估预警等核心技术,建成了太湖、辽河水环境管理和三峡库区、松花江流域跨界水环境风险预警等平台,显著提升了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生态化水平,有力支撑了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管理转型。
展板七: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十二五”期间针对供水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优化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重点在太湖流域和南水北调受水区开展综合示范,全面支撑了苏州、无锡等示范城市约340万用水人口的水质全面达标,成功化解了南水北调通水后发生“黄水”等安全风险。供水关键设备和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展板八:开发先进仪器设备,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研发了大型臭氧发生器、移动式有机物监测仪、超滤膜及膜组件、磁性树脂、聚乳酸系生物降解材料等设备、仪器、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成立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了一批助推成果产业化的平台群和载体群,服务于数百家企业,累计产值近80亿元。
展板九:培育环保科技团队,提升创新能力
水专项凝聚了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力量,2万余名科研人员奋战在工矿企业、田间地头等水污染治理一线,造就了近百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了8名院士,上百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技骨干入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为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大提升了环保科技创新水平。
展板十:展望
原标题:十张图带你看懂“十二五”水专项科技成就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