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雄安新区,大家想到的更多是塔吊森林、超级工地的形象?
其实,水环境也是新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正如雄安新区规划书中写道:“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格局,打造蓝绿交织的未来之城。
淀,指的是浅的湖泊。这里的南淀,指的是著名的白洋淀。它是新区水生态的核心。
白洋淀有“华北明珠”的美誉,它由100多个浅水湖组成,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唯一的大型平原湖泊湿地。
但过去20年,白洋淀一度面临干涸的威胁。
这是1995年的白洋淀。蓝色的区域是白洋淀的水域分布。
到了2005年,显然很多湖泊消失了。
而到了2015年,好像又有所好转。
为什么会这样呢?
2017年,水专项专门成立了研究白洋淀和大清河流域的课题组,来为白洋淀的生态治理寻找答案。
课题组首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他们发现:
白洋淀上游的府河和孝义河本来水量就少、水质又差,
加上主淀区上游的藻苲淀和马棚淀污染物的长年累积,没能力消化新增的污染物。最终导致白洋淀湿地生态的退化。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从减污和治污两方面双管齐下。
首先,白洋淀淀内有一百多个水村,人口约27万。以前村民都是将家里污水直排入淀。为了削减污染负荷,课题组在淀中村修建环保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入淀的污染量。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提高白洋淀的自净能力 。
他们在藻苲淀和马棚淀都设有示范工程点。其中藻苲淀的项目位于其府河入淀口。
针对府河的氨氮和磷污染严重的特点,专家组开发了一套近自然湿地工艺。
沉淀生态塘是工艺的第一部分。前端设有生态塘,主要用来沉淀上游进水的悬浮物、降低河水含砂量,减轻后续单元的负荷。
后端是好氧塘,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第二部分的潜流湿地,是工艺的核心区。前端主要通过好氧反应分解有机物,中段利用厌氧反硝化作用去除总氮,末端进行强化除磷。大部分的污染物都在这里得到去除。
最后部分的水生植物塘,主要利用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进一步去除污染物,后端建造苇海和荷塘来丰富生态结构,并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空间。
该工程从19年7月开始,到去年10月已完成湿地主体施工。总面积4.23平方公里,处理规模达到每天25万立方米。
数据显示,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都在50%左右 ,白洋淀水质已从2014年的劣V类提升到2019年的IV类,去年部分断面还达到III类的水平。
白洋淀的环境问题其实相当棘手,生态补水也有过质疑声。水专项的专家们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摸索出一这套修复技术,还涵盖上游河道和入淀湿地,实属不易。边研究边产出,向来都是水专项的项目特点。这么高的要求,想想都觉得累,但假以时日,卫星地图能再现这片翡翠蓝,今天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