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清溪川全长11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首尔市,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河床硬化、砌石护坡、裁弯取直以及水泥板封盖、高架桥建设等原因长期黑臭。经过多年治理,现在,清溪川已经还清,并成为黑臭河流治理的典型案例。
现在我国多地正在推行黑臭水体治理。在这一过程中,业内人士也在积极向国外“取经”。作为公认的黑臭治理成功案例,韩国清溪川以其完整的规划、施工、技术经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江苏中宜环科水体修复有限公司与韩国KC RIVERTECH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引进生态修复技术,并已在国内进行应用。公司总经理邵焜琨也曾多次赴清溪川进行调研。清溪川治理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其中,水体净化、修复等技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此,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邵焜琨。
规划先行,综合水体修复、水源补给多种技术
记者:清溪川治理是如何规划的?在规划过程中体现出哪些特点?
邵焜琨:清溪川治理首先是区分主题,分段规划。当地充分考虑清溪川所属区位的特点,根据各河段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和功能需求,结合自然形态,在不同的河段采取不同的规划方式,做到主题不同,层次分明。
韩国KC RIVERTECH株式会社总经理李明勋曾表示,“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是为了工程意义上的治水和修复,一味开发和整顿河川,由于没有认知到自然生态方面的重要性,失去了‘活着的河川’。”
因此,他们在清溪川上游最大限度恢复河流原貌,主题为“自然中的河流”;中游强调滨水空间的休闲性和文化特质,主题为“文化中的河流”;下游则积极保留自然河滩沙洲,取消设置边坡护岸,以“生态中的河流”为主题。
记者:生态修复是水体保持洁净清澈的重要一环,清溪川生态修复在截污清淤、景观设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邵焜琨:在水体修复方面,一是疏浚清淤,通过拆除河道上的高架桥、清除水泥封盖、河床淤泥,还原了河道自然面貌。二是全面截污。两岸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送入处理厂统一处理,并截流初期雨水。三是保持水量。从汉江日均取水9.8万吨注入河道,加上净化处理的2.2万吨城市地下水,总注水量达12万吨,让河流保持40厘米水深。
清溪川治理还运用多元化的景观设计手段,满足不同地段服务人群需求。一是水体设计多元化。除了自然化和人工化的溪流以外,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中还运用了跌水、喷泉、涌泉、瀑布、壁泉等多种水体表现形式。二是地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利用乡土植物进行植物造景。
记者:清溪川在水体净化、水源补给等方面采用了哪些技术?取得了什么样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邵焜琨:通过清溪川案例,可以看出针对黑臭河体的长效治理问题,关键在于采用不同技术分阶段达到不同效果。外源截流和内源控制技术是基础和前提。项目通过铺设截污管道,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结合清淤疏浚减少底部污染物向水体释放。以上两点是整体项目的关键所在。
人工净化技术作为阶段性手段。项目重建了大量动植物的栖息地,添加人工湿地并设计了多元化的景观。综合多项技术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清水补给和生态修复技术是长效保持措施。项目结合了再生水(净化处理的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汉江)作为水源补充,综合增加了清溪川水体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达到了长效保持水生态优良的效果。
从生态环境效益看,清溪川成为重要的生态景观,除生化需氧量和总氮两项指标外,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韩国地表水一级标准。从经济社会效益看,由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周边房地产价格飙升,旅游收入激增,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投资的59倍,附加值效益超过24万亿韩元,并提供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
需关注生态修复不彻底、维护成本等问题
记者:清溪川治理在技术、维护成本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原因是什么?
邵焜琨:第一,生态恢复不彻底。对于河川生态和永续经营等问题考虑不足,部分河段河床底部与两侧由于铺设防渗层, 影响了生物的生长, 河流本身的自净能力也没有得到完全恢复。
第二,日常维护成本较高。由于清溪川80%的水均由汉江抽取而来,需要经常性的人工维护,因此开支较高。
第三,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不够。清溪川地区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残留在河道周围,需要时间慢慢挖掘整理,然而政府要求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工,使得改造工程中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并不充分。
记者:清溪川治理对我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有什么启示?如何增强河流在城市多重价值开发中的作用?
邵焜琨:我认为有如下启示:第一,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恢复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以此带动相关生态系统的功能运作,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第二,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建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重点发挥河流生物保护、涵养水源、调蓄雨洪、遗产保护等功能,保护和重塑城市良性的水文系统和生物栖息地。
第三,注重景观营造,提升服务功能。将河岸带作为城市公园、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景观载体,与城市绿地系统和慢行系统有机结合,向沿途社区完全开放,充分发挥河流作为城市重要景观和生态元素的综合服务功能。
第四,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河流生态修复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应主动邀请专家组织、企业团体、居民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形成完整的决策团队,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推进的顺利。
原标题:清溪川复归“清溪”有何启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