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环保部领导班子迎来了大调整。先是工程地质学家黄润秋接替年满60岁的吴晓青,出任副部长;尔后副部长潘岳调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任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最新的消息是,原环保部总工程师赵英民升任环保部副部长。
如今在新班子中,除纪检组长周英外,其他5位正副部长是清一色的“60后”,年轻化、专业化趋势明显。
分析认为,此次环保部领导班子调整,与环保部即将展开的内部机构改革相辅相成,都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为完成“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总目标所做的准备和铺垫。
“老司长”履新
刚刚履新的赵英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环保人。
1989年参加工作后,赵英民即进入原国家环保局,先后在科技司、办公厅、科技标准司、污染防治司等多个司局工作。2000年后,他历任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司长,污染防治司司长,正司级十一年,在环保部属于资历相当老的“老司长”。
这次履新前不久,赵英民刚刚在去年11月接替万本太,担任环保部总工程师。
根据最新的分工,出任副部长后,赵英民将分管新成立的三个“要素司”——水环境管理司、大气环境管理司、土壤环境管理司和国际合作司。
具有环境博士学位的赵英民,被认为专业功底深厚,环保业务熟练。有媒体报道称,2008年在担任科技标准司司长期间,赵英民主持了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他从一开始就提议将PM2.5纳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并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在这期间,赵英民还负责筹备并建成了国家环境卫星系统,使中国跻身为数不多的拥有环境专用卫星的国家之列。
2013年,在担任污染防治司司长后,赵英民即主持全面推进落实大气“国十条”的各项工作,并牵头起草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成为当前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蓝图。
同时,赵英民也是国内较早认识到“环境管理应该尽快由污染物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型”的官员之一。自2011年后,他就开始公开呼吁这一转变,并提出环保科技标准工作必须先行,引发业内的思考和讨论。
去年6月4日,仍担任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的赵英民,在出席一环保产业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污染防控和环境管理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由以前的污染物减排为核心,转变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污染减排效果要用环境质量来验证。
他说,面向“环境质量”的时代,不仅给环保带来一系列深化变化,也为环保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赵英民认为,市场手段是国际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法。
“政府主要是在市场失效的地方发力。”他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严格执法必然会创造治理领域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不仅需要提供传统的污染减排的解决方案,更需要提供环境质量改善的解决方案。”
(资料图片)赵英民(右一)在安徽巢湖湖滨大道考察蓝藻发生情况。
延伸阅读:
最年轻部长 新副手全是60后
环保部权力重组 能否实现陈吉宁的施政理念?
水气土新三司改革前传:螺旋式回归 重构环保部
班子大换血
在赵英民之前履新的黄润秋,是一名工程地质学家。他曾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奖项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
现年53岁的黄润秋是湖南长沙人,但在调入环保部之前,一直长期在四川成都学习、工作,并且与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相似,他也有长期的科研经历,也曾担任高校的校领导职务。
1963年8月出生的黄润秋,1979年进入成都地质学院(现四川成都理工大学)水文系学习。1988年,他在该校工程地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直至2001年出任该校副校长。
在担任副校长期间,黄润秋开始涉足政坛。2007年,他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2008年当选四川省政协副主席,2014年初转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黄润秋的学术专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型工程岩石高边坡稳定性评价,曾承担长江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水电站等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二是崩滑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2006年,他主持研究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年后,他带领的团队凭借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长达6年的独立研究,再次斩获此奖。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身在成都的黄润秋及其团队迅速赶往地震灾区,在震后三至五天内,就拿出了危险性评价图,建议如何规避在活动断裂带上救灾、重建。
在此后新北川的选址中,他和他的团队又对二十多个乡镇的建址地点进行了评估。后来,这套方法在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中都得到运用。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指导了汶川地震后200亿资金如何优化重建。
不久前,黄润秋已辞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为他调入环保部履职,铺平了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务委员会辞去常务委员会的职务。
据悉,黄润秋接替的是本月年满60岁的满族干部吴晓青,后者将转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晓青2005年从云南省副省长上调原国家环保总局任副局长,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改任环保部副部长至今。
担任副部长后,黄润秋将分管政策法规司、科技标准司和自然生态司。他在科技工程领域内的优势,将获得更大的施展舞台。
3月21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刚刚履新的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在公开演讲中表示,环保工作要实现三方面转变,从主要抓污染物质量减排向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转变,从以毒气为主向既抓毒气又抓毒症转变,从自下而上为主,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
他还透露,为此,环保部将上收环境监测事权,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监测点位的建设和事权上收,为保障监测数据质量、强化环境质量指标的硬约束提供支撑,并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
随着黄润秋、赵英民的履新,环保部领导班子也完成了一次“换血”。不难发现,新领导班子更趋年轻化、专业化,6人中5人为“60后”,4人具有博士学位。
分析认为,中共十八大后,舆论对环境质量改善的呼声与日俱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逐渐成为主流,环保大改革的趋势也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就注定了环保管理系统将迎来强有力的新生力量作引擎。
延伸阅读:
环保部权力重组 能否实现陈吉宁的施政理念?
水气土新三司改革前传:螺旋式回归 重构环保部
新“三要素”司
与环保部领导班子人事调整相辅相成的是,环保部内部的机构改革。
今年3月3日,针对外界的传言,环保部首次对外确认,该部将设置水、大气、土壤三个环境管理司,取代当前担任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污染防治司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
全国两会期间,陈吉宁再次对媒体就环保部司局的重新划分做了解释,他说:“去年(2015年)2月,中编办给环保部一个批复,撤销污染防治司和总量司,建立水、土、气三个司,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案,这项工作近期已经启动。”
同时,他强调,这项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不仅仅是两个司变三个司的问题,涉及一些流程的重构,涉及与其他改革的衔接,比如环评制度改革的衔接。所以,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分析认为,环保部三个“要素司”的成立和污防、总量两个司的取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重构,背后体现了当前中国环境治理思路的重大转变,即从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型。
自1996年实施总量控制政策以来,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一直是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抓手。
这些年来,在环保治理方面,总量控制的指标成为约束企业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数字。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总量控制在环保工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在全国铺开。
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总量司从污防司中分离出来,从一个处升格为一个司。但据环保部内部一位官员透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量司更像是为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而设立的一个“项目办”机构,业务不但与污防司、环评司,而且还与监测司、标准司、生态司等司局存在很多重叠。
比如说,对地方的考核,究竟应该是以环境质量来考核,还是总量任务完成的情况来考核?对企业的排放,究竟应该是按达标排放来管理,还是总量指标来管理?大项目进行环评审批的时候,环境容量的判断依据究竟是根据质量基数的计算为准,还是总量的核定为准?
更主要的是,这些年总量减排任务虽年年完成,但环境质量的形势却依然严峻,污染物总量削减和环境改善并没有明显挂钩。这让人们开始反思一味抓总量控制的环境治理思路是否正确?
在反思中,以“环境质量改善”取代“总量控制”为目标的看法最后占据了上风。同时,环境改善应该以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为核心进行治理的观点,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陈吉宁说:“我们做这样一项改革,主要目的就是要强化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环保工作的核心,通过水、土、气三个有明确质量要求的环境介质作为我们的核心业务司,强化我们的工作目标怎么样围绕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的好转和改善来梳理我们的业务,强化我们的工作要求,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这是在‘十三五’时期,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完成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个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
截至目前,国务院已经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也将发布。
分析认为,三个“要素司”的设立,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环保部的工作将重点围绕大气、水及土壤污染防治展开,而这三块内容也是取代总量控制,成为今后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延伸阅读:
环保部权力重组 能否实现陈吉宁的施政理念?
水气土新三司改革前传:螺旋式回归 重构环保部
原标题:环保部领导班子换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