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域生态河道修复技术简介河岸带是指河流洪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河床、洪水位之间的河床及洪水位以上河水影响完全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主要有堤岸和河漫滩。河岸带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在确保防洪条件的前提下,强化河流生态系统和景观的保护,重视亲水性。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由深至浅依次为:沉水植

首页> 环境修复> 流域治理> 技术> 正文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2016-03-29 14:59 来源: KKL环境投资集团

行业领域

生态河道修复

技术简介

河岸带是指河流洪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河床、洪水位之间的河床及洪水位以上河水影响完全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主要有堤岸和河漫滩。河岸带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在确保防洪条件的前提下,强化河流生态系统和景观的保护,重视亲水性。

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由深至浅依次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和湿生林

耐水湿树种:垂柳、河柳、枫杨、池杉、水杉等;

挺水植物:芦苇、香蒲、菖蒲、藨草、香根草、泽泻、茭白、水芹、水葱、千屈菜等;

浮水植物:荇菜、野菱、中华萍蓬草等;

沉水植物:苦草、菹草、狐尾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

河岸带植物群落示意图

技术特点

1.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化

植物配置时应合理的配置密度,配置时应视树种、草种不同而定,喜光、速生、干直的乔木树种应稀植,喜阴湿、生长缓慢、干型不直的树种应密植。一般树种株距控制在1~2m,行距2~4m。

河岸带距离河道0~5m内的区域,以本地河岸树和灌木为优势种,辅以其他树种,形成长期稳定的落叶期。距离河道5~20m以内的区域,主要运用河岸树和灌木。距离河道20~27m以内的区域,可采用各类技术手段,集流变成浅层片流,密植草地和灌木,维持旺盛的生长。

2.景观结构优化

河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中应注重景观结构优化,考虑景观结构要素,调整原有景观结构,引入新的景观设计,创造优于原有景观的,人工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生态景观。

KKL点评

在河道两侧种植植被,以乔灌草相结合为原则;在临水区域种植水生植被,包括挺水植被、浮叶植被和沉水植被。在配置植物时应注意符合生物多样性原则,考虑植物间的化感作用,及植物的季相和物候谱,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原标题:【KKL研究院】生态河道修复工程—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