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纲要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促进大数据发展。几乎同时,环境保护部3月初发布《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从模糊走明朗。5年实现三大环境管理目标◆分两步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

首页> 环境修复> 综合> 会展> 正文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驶上快车道 -当《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遇上“十三五”

2016-03-28 09:20 来源: 北极星环保会展网

3月17日,"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纲要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促进大数据发展。

几乎同时,环境保护部3月初发布《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从模糊走明朗。

5年实现三大环境管理目标

◆分两步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

2016年既是《生态环境大数据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方案》)起步之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方案》也提出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5年目标,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实施进度表。

2016年~2018年为基础建设年,主要完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和试点示范建设,基本形成大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格局。

推动环境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既是《方案》的首要建设任务,也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基础和关键。为了配合数据集合共享工作的全面开展,环境保护部还同步编制了《数据整合集成工作方案》,据此,环境保护部正组织编写《环境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环境数据资源共享目录》,以明确要求和各方职责,同时着手制定整合集成、传输交换、共享开放和数据质量等方面标准规范,以形成标准、规范、可用的环境信息资源。

此外,环境保护部已开始建设环境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协调推动部省两级数据互联互通,支撑全国环境数据资源整合集成和统一共享开放。

2019年~2020年为数据建设年,主要拓展深化大数据应用,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方式。

大数据的应用和开展需要循序渐进。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根据总体方案安排,环境保护部已先行启动了环评、监测、应急、执法和网站等大数据应用,希望在以上5个业务领域取得大数据应用突破,积累建设经验。

同时,为了实现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稳步推进,环境保护部目前确定了吉林、贵州、江苏、内蒙古环境保护厅,以及武汉市、绍兴市环境保护局等6家生态环境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单位。

3项任务指向环境管理创新

◆《方案》列出了三项主要任务,分别是加强生态环境科学决策、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

细读《方案》不难发现,在加强生态环境科学决策、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3项任务中,《方案》又对每一项任务进行了分解,其中不乏亮点。

“加强生态环境科学决策”部分首次提出建设全景式生态环境形势研判模式,主要是为了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环境承载力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强化经济社会、基础地理、气象水文和互联网等数据资源融合利用和信息服务,为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标准规范等制定提供信息支持,支撑生态保护红线、总量红线和准入红线的科学制定。

“创新生态环境监管”部分提出将重点整合2013年以来雾霾监测历史数据,形成雾霾案例知识库,开展雾霾预测预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提升雾霾预测能力,推动环评统一监管、开展环境督查监管、强化环境监管手段、建立“一证式”污染源管理模式、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和调查统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提升自然生态天地一体化监测能力等,不仅对环评、监察监管、预警预测、污染源管理、执法手段、信用管理、历史数据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数据从产生到应用场景都进行了呈现。

其中,全国环境影响评价数据“一本账”管理模式、“一证式”污染源管理模式也都是首次在文件中提及。

其中,“一本账”管理模式主要是为了推动环评统一监管,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数据标准、共享机制,建设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环评统计分析、预测预警能力,推动环评监管事前审批向事中和事后监管转变。

“一证式”污染管理模式提出,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利用排污许可证“证载”内容,支撑排污许可和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环评、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税)、许可证监管等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唯一的固定污染源信息名录库,对污染源进行统一编码管理,实现污染源排放信息整合共享,有效推进协同治理。

可以预见,“一本账”和“一证式”将为环评和污染源管理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促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部分提出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等。

从生态环境监管到科学决策支撑,再到环境信息公开、政府综合服务等,《方案》都明确指向环境管理创新。

1朵环保云实现集约化

◆部级“环保云”中心资源池建设是2016年生态大数据实施重点。

记者了解到,2016年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部级“环保云”中心资源池,基本形成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环保云”基础设施支撑平台。

其实,从《方案》中不难发现,建设大数据环保云平台既是总体架构( “一个机制、两套体系、三个平台”)中首个建设平台,也是大数据平台建设任务中第一位的任务。

大数据环保云平台是集约化建设的IT基础设施层,将为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提供统一基础支撑服务,无论数据整合集成还是数据应用都要以环保云平台的建设为前提。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集约建设方式已成为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和普遍共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明确提出“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环境保护部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建设。

据了解,根据全国一朵“环保云”架构,环境保护部要求全面推行基于云服务的建设模式,按照“以上云为常态,不上云为例外”的要求,原则上环境保护部各业务司局和其他直属事业单位不再新建独立的机房、数据中心和专用网络,不得另行采购服务器、存储、数据库、支撑软件、信息安全、数据备份等基础设施,所有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环保云”提供基础支撑,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带来的巨大浪费。

此外,2016年还要开展60多个业务系统数据整合集成工作,制定环境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实现互联网数据自动获取。同时,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在环评、监测、应急、执法和网站大数据应用建设,基本实现4级建设项目环评数据汇聚和挖掘分析,实现监测网络全国互联,建立国家监测业务数据库,建成保障重污染天气科学应对的综合决策平台,基本完成全国举报综合信息互联和集成。同时,做好地方大数据应用试点,形成大数据建设示范效应。

环境信息化建设成果

●网络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部建设有办公内网、环保业务专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

●计算与存储资源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卫星应用中心、核安全中心等单位目前已经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能力,拥有路由器、小型机、服务器、存储等近400余台硬件设备,并具备PB级存储资源。

2014年,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依托专网开展IT基础设施“云化”相关工作,逐步形成对环保业务系统的一体化信息支撑体系,为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安全保障提供基础条件。

2015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围绕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已经采购了高性能计算系统。

●数据资源整合

现有各类信息系统100多个。2015年,环境保护部开始数据资源整合工作,目前完成部分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集成工作以及业务数据入库,已整合结构化数据量达3.36亿条。

目前,环境保护部已组织协调工信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林业局、气象局、海洋局等共建部委共同编制和会签了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协议。

●一体化运维

环境保护部成立了部、省联动的运行维护团队,逐步构建运维标准体系,实现“统一协调、自上而下、高效运作”的一体化运维模式。

来源:中国环境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