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程建设行业的一份子,作为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践行者,在完成日常手头工作的同时,能够在专业领域、在节能减排方向作出哪怕一点探求,能够为“人水和谐”作出哪怕一点贡献,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惟有担当。
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而言,在给水排水专业(又称水工程与科学)内部,介于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之间,上承市政给水、下启市政排水。其大学教材固然只有薄薄一本,却也事关节能减排、事关天蓝水清、事关国计民生。
以日常设计为例,要想让我们的工程设计真正做到技术合理、经济适用、方便施工,则需用心“领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何也?惟有用心“领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才能深入专业的最末端、触及专业的最前沿,才能在工程设计阶段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熟知建筑平、立、剖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把握从地基、基础、梁、板、柱到屋面最高一个构、配件的空间分布,才能熟知从110Kv到24v每一根电缆(线)的来由与排布。当上述内容了然在胸的时候,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所有管道也就有了相对合理的通路。诚然,要深入了解上述建筑、结构、暖通和电气等专业的内容,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然而,眼下有这么一种看法,以为建筑给水排水专业施工图纸只出到某一深度,剩余交由施工单位或专业厂商进行深化设计并施工即可。本人对此不敢苟同。毕竟,如果设计人员没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的施工知识,如果图纸与现实出入较大,剩下的可能就不仅仅是深化,可能是较大幅度的变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工期如何保证?项目投资如何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又如何保证?毕竟,建筑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容,其中任何一项内容的些微变更,在一定条件下,或许会引发连锁反应,给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时下,还有一种情况对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广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人员一直以来议论较多的专业定额问题。前些日子,某协会牵头做的一份专业分配比例,更是在业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从2000年的定额标准发布到现在,广大给排水设计人员,一方面为了专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一方面还要面对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然而,所谓的新标准对建筑给水排水更为苛刻。与其如是,建筑给水排水恐怕也有重新审视之必要了。比如在一些专业配置较为齐全的行业(工业)设计院,消防设计有专门的消防专业来做,室外给排水设计有专门的室外专业来做,那么定额的编制恐怕也需考虑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呢?以旧版定额为例,将生活热水一项单列,加减分项为空白?这是为什么呢?可以想象,如果定额编制再这么下去,建筑给水排水堪忧。
从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的角度来看,有如下情形:(1)大约以2000年为界限,之前结构专业绘制施工图纸,在设计图纸绘制完毕,需要大量填写梁表。在该为“平法”表示后,将配筋直接表示在梁平面图上,大大节省了施工图工作量。而且,随着PKPM等计算软件的发展,给结构计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要知道,之前常用的TBSA软件,很多异形柱子等,还是需要手工计算的;(2)施工图设计中,电气(强弱电),暖通等,竖向管线布置,大多在管井内。给排水则不然,不但水平走管要紧密结合土建专业的梁柱布置,就连竖向布管也需要紧密结合结构专业梁的布置,还要考虑暗柱、剪力墙竖向变截面、柱子竖向变截面等因素,要想把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一一做好,实则对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人员的设计功底和相关专业知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3)和电气专业复用性较强的树状系统图不同,给排水的轴侧图复用性则较差。话句话说,绘制施工图的工作量较为繁琐;(4)2000年之前,除了经济发达地区外,国内多数地方,建筑规模相对较小,日常建筑给排水设计,较多为普通的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和室内消火栓布置,连喷淋都较为少见。之后则不然,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建筑中水、建筑热水、建筑灭火器、建筑雨水利用、其他自动灭火系统等内容大量进入日常设计,这些都是在劳动定额编制时需要认真考虑的内容。
回过头来,以日常设计中较多遇到的雨水利用工程为例,国内于2006年出台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因为我们缺水,所以我们要开辟非传统水源,要向天取水。有关雨水利用,不外乎蓄、渗、排相结合。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工程,蓄多少?渗多少?排多少? 毕竟我国幅员辽阔,具体到每一个省份、每一座城市,气象气候条件不同、水文地质情况各异,落实到建筑或小区雨水蓄渗设计方面,势必各有千秋,绝非一本规范或一种做法所能囊括。因此,要想做出一个适合当地情况的雨水利用系统设计,紧密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和有记载以来的气象资料,掌握一定的水文地质专业技术知识,对我们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必不可少。
此外,既然是雨水利用,雨水用途和雨水水质标准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简单意义上的雨水利用较多用于绿化浇洒和水体景观补充等。然而,当雨水用做绿化浇洒和水体景观补充时,有关其水质标准,尚存争议,而且较大。有观点认为,应参照《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合适吗?雨水应算作“再生水”吗?根据该标准定义:“再生水—--指污水经适当再生工艺处理后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水。”从该定义来看,雨水该不该划入再生水行列?诚然,建筑和小区地面雨水含有一定污染物,受水面不同,污染物浓度有所差异,但绝非差到不能浇花浇草的程度。换言之,即便不收集、不处理,就雨水里的那么点SS、那么点COD、那么点氨氮,就不能汇流至绿化带里、就不能浇花浇草了吗?倘若如是,我们还敢设计下沉绿地或滞留塘等雨水滞留和蓄渗设施了吗?因此,个人认为,如果收集的雨水仅用于绿化浇洒的话,在供水系统上采取必要的过滤措施,据需设置必要的简易的消毒装置,定期清理雨水收集池足矣,避免因为执行较高的水质标准,设置大量的处理设备,回过头来,还是浇花浇草。
再者,以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常用的镀锌钢管或钢塑复合管道为例,其基材大多为焊接钢管,个别管道基材为无缝钢管。但是,什么情况下使用焊接钢管,什么情况下使用无缝钢管,在日常设计中则稍显混乱。就建筑消防方面常用的热浸镀锌钢管来说,基材多为直缝焊接钢管,口径大多在DN25之DN150之间,管道执行标准为《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2008。试想,当管道承压可以满足高层建筑消防使用时,经衬(涂)塑防腐后,如用于生活供水系统,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吧。但是,不少设计图纸中,超过1.0Mpa的生活供水管道,其衬(涂)塑钢管的基材就要求采用无缝钢管。可以想见,对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师来说,如果了解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的材质(牌号)、钢管的相关力学性能和管道所处环境的腐蚀特性,不难选出具体设计条件所需要的管道,从而有效避免原本可以使用普通钢管的,却使用加厚钢管;原本可以使用焊接钢管的,却使用无缝钢管。因此,对广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师而言,当设计采用某种材料或设备时,了解一下此类设备或材料的特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个人以为不外乎以下三点:“基础扎实、表现灵活、内容简约。”做任何事情,基础不牢,遑论合理。换句话说:“基础如内功,其他如招式,先修基础,再练招式。”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帮助你认清事物的本质,才不会随波逐流、人与亦云。也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才有助于摒弃那些简单机械的“拿来主义”。再者,建筑给水排水内部,各个系统看似独立,却又“剪不断、理还乱”。因此,在合理处理各个系统设计的同时,还需通过相关工程技术手段,灵活处理各系统之间的联结,在充分发挥各系统最高效能的同时,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简化系统、节省材料、降低能耗。此外,有关“内容简约”,不得不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不是吗?薄薄一本建筑给水排水教材,看似单薄。但是,涉及的内容,虽不敢称浩若烟海,也称得上是门类众多吧。那么,是不是这些门类众多的内容全都体现在我们每个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师的成品蓝图上?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疑问、每一个联结,尽己所知,付诸思考,不厌其深、不厌其繁。待把设计思路完全理清后,则需通过尽可能简化的线条、尽可能简约的管道、尽可能简单的设备,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实现我们想要实现的。好比一篇美文,了了数字,意境尽见。尽管文学和工程看似千差万别、不可逾越,但是“隔行不隔理” 啊。再说了,一张简单明快的建筑给排水图纸,看起来还是满愉快的。
对诸多国内城市而言,无论是资源型缺水,还是水质型缺水,“缺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广大建筑给水排水人而言,不论从事技术研究,还是从事工程设计,“节水”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践行者,直面日趋紧张的水环境危机,广大给排水人,唯有继续恪守独立精神,不断批判创新;唯有不断担当,回馈社会。
原标题:【世界水日】畅想建筑给水排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