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更加侧重于效率与改善民生,项目选择上将从过去的铁公机为主更多地转向与市政建设相关的项目。据发改委统计,2008年底出台的4万亿大规模刺激政策中,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项目占比接近4成,2009年基建投资大幅扩张42%,造成投资效率的下降。在当前经济增长连续下行的环境下,中央政府、地方

首页> 环境修复> 综合> 评论> 正文

PPP助推基建投资 项目涉及环境保护

2016-03-21 12:21 来源: 汇添富基金 作者: 边泉水 梁红

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更加侧重于效率与改善民生,项目选择上将从过去的“铁公机”为主更多地转向与市政建设相关的项目。据发改委统计,2008年底出台的4万亿大规模刺激政策中,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项目占比接近4成,2009年基建投资大幅扩张42%,造成投资效率的下降。在当前经济增长连续下行的环境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基建投资的效率更加重视,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偏好下降,对基建投资的项目选择更加谨慎。我们判断,今年基建投资的方向将更加侧重效率、提高未来经济增长质量、改善民生,基建投资增速可能回升,但不会大幅扩张。国家发改委也明确指出,新投资项目的筛选应该本着“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不重复建设、不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得到切实贯彻,将有望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在项目的选择上,配合户籍人口城市化加速和大城市的发展,交通网络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源供水等资源建设以及通信娱乐类服务设施建设等与市政建设相关的基建投资占比将明显上升。

PPP方式将覆盖主要的基建投资领域,中央政府对PPP支持力度上升。首先,国家发改委的PPP项目库显示,2015年第一批PPP推介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涵盖水利、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其中能源占比达到40%,水务和污水处理,占比达到37%,交通运输占比为23%。2015年第二批PPP推介项目共计1488个,总投资2.26万亿元,新增了综合管廊、教育和健康养老等领域。其次,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发布了近20个文件促进PPP的发展,明确了要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用PPP模式,基本上涵盖了主要的基建领域。再次,中央政府也从股权/债权方式加大对PPP项目的支持。去年底中央财政引导十家机构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基金总规模1800亿元人民币,将作为社会资本方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发展,提高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预计今年该基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最后,政策性银行通过PPP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国开行、农发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建立专项建设基金,采用股权方/债权式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专项金融债的规模将比去年的8000亿元翻番。

地方政府大力推进PPP项目进行基建投资,减轻财政压力。与市政建设相关的投资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的情况下,资金约束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PPP模式下的产业投资基金,一般通过股权投资于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具体基建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政府授予项目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权经营期。根据PPP项目类型不同,产业投资基金的还款来源也有不同类型:1)经营性项目:收入完全来源于项目运营,由商品或者服务的使用者付费,供电、供水等一般属于此类项目;2)准经营性项目:使用者付费不足以使社会资本获得合理的回报,政府会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给与补贴收入,如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3)公益性项目:市政道路、排水管网、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没有收入或者只有很少收入,社会资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产服务购买收入,如政府支付服务费用或购买资产。从重庆的案例来看,PPP对其基建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约基建投资的资金条件有望大幅改善,基建投资将触底回升。根据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的政府目标,这意味全年社会融资新增目标为18.0万亿元(去年实际为15.4万亿),如果再考虑到今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量(预计6万亿元)远远大于去年(3.2万亿元),则实际新增的社融量为24万亿,占GDP的比率为33%,仅低于2009年和2010时的水平,分别为40%和34%。总体看,货币金融环境仍然相对宽松,而且今年社融扩张更多通过政策性银行进行,预计将有更多资金流向基建等实体经济领域。另外,近两年国家财政资金对基建投资的力度也在加大。我们预计,如果今年的社融增长目标得到实现,从2季度有可能开始看到基建投资的企稳回升,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作用将得到显现。

原标题:中国宏观周报:PPP助推基建投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