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说道”以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为根据,提出三个结论:“污染物排放现行标准明显滞后”,“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尽快将排污标准与地表水国家标准相衔接”,我们先不必从专业角度论及三个结论是否正确,而应抓住三个结论的绿色旗号,优先讨论应该怎样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公众需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这一道理尽人皆知,无人反对。但环顾现实,推进绿色发展的阻力仍在于是否以人为本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上。所谓“排放标准与地表水国家标准相衔接”就是在以人为本上缺乏深入思考。
如果提问,我们天天搞发展为的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那再问一句,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过剩产能?显然是发展机制上出了问题,决策大兴土木发展各类项目时,没有真正考虑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什么关系。习总书记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绿色长江、生态长江看的比长江经济带GDP大增长更重要,是因为绿色和生态能给长江流域人民和后代留下更多财富,这其实是绿色发展的顶层理念,管着各种小道理。再回到排放标准这个小决策,可以要求全国的污水处理厂都实现地表水要求,且不说地表水与再生水的差异,只讨论盲目提高全国污水执法底线,让老百姓多掏多少钱就足够了。因为,本来可以利用环境容量减少投资的条件被废弃了,不同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减少投资的差异性被忽视了,达到同样水质标准可以为老百姓节约的水费仍旧需要百姓掏出来。老百姓得不到实惠的决策,不应归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再问一句,各部门天天创政绩为的是什么?答案也很清楚,当然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但是,以建设项目为基础、以GDP为评价指标、以各部门执法权限为边界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什么还很有市场?显然在各部门合力推进绿色发展上又存在问题。谈及绿色发展,习总书记从来没有具体要求哪个部门单独实现绿色,强调的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针对的就是发展模式的变革,改变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方式。只有各部门形成合力,把青山绿水作为金山银山,使建设项目与山水林田湖无缝连接,才有绿色发展。“人民日报说道”在提高排放标准上做文章,仅有利于污水处理厂运营企业拿到更多的运营费,并不有利于环保、水利、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合力治污,对于形成新的绿色发展方式并不起推动作用。
当前,推行绿色发展模式最应反对概念炒作。比如,“土十条”尚未问世,就有了可以拉动几万亿治理市场的说法,不反对算投资账,但最严重的缺失是,没有告诉老百姓这些投资能回报老百姓什么,因为绿色发展时代不能只谈GDP,不谈生活质量改善,不谈GDP带来什么。概念炒作的例子表明,即使是治理土壤这样的绿色发展好题目,也必须端正绿色发展的理念,把投资和效益与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真正的联系起来,这才能真正按自然规律搞项目,为人民造福。污水处理厂盲目提标同样有概念炒作之嫌。
针对绿色理念落实中出现的概念炒作问题,环保部陈吉宁部长及时指出“大治理不是几万亿”,“只是一个过程”,表现出开拓绿色时代新环保的情结。生态文明时代的建设项目新特征,最主要是绿色、低碳、循环。环保项目更应珍惜人民的钱,要让钱能生钱,让环保在变废为宝、在青山绿水中挣钱,让生态环保成为发展优势。习总书记强调长江开发以长江生态大修复项目为引领,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保成为发展优势的前景。因为青山绿水没有替代品,为当代、为子孙后代着想,只能首选绿色发展,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真谛。
我们从上到下的思索理解,可以懂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崇高理想;我们从下到上去勤于实践,可以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是在为社会积德,为公众造福。在不断地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反复认识和实践中,生态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以人为本则顶天立地的形成丰碑。
这样看来,“人民日报说道”抽掉了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魂,忘记了用百姓的感觉、百姓的实惠来校验污水治理治本之策,所以难接地气,难以跟着百姓感觉走。
延伸阅读:
夏青二评“人民日报说道”:提高排放标准不是治本之策
【辣评】人民日报发奇文——一评“人民日报说道”
原标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什么——三评“人民日报说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