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现状及特点
调查显示,我国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地下水污染正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污染物组分由无机向有机发展。地下水污染总体呈现由东部向西部、由城市向农村、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的趋势。其中北方城市污染普遍较南方城市重,特别是华北地区。
据统计,全国约有70%的人饮用地下水,但我国大部分的地下水水源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有些污染十分严重。一些地方的群众由于饮用水不安全,影响了身体健康。而受污染的地下水用于农业,既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可能产出有毒农产品,最终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如何治理?
加强监测,注重防控,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对地下水污染进行长期监测,调查清楚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负荷、组分及其分布与发展趋势,才能为控制各类污染提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因此,监测成为了地下水防治必不可少的部分,数据收集、构建监测网络将是我国地下水防治的工作重点。
区域监测网优化设计
2、存在哪些难点?
首先,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不适宜在线连续监测;
其次,地下水特殊的黑暗、低温、贫氧状态决定其某些特征指标易在样品从地下转移至地表、从采样现场运输至分析实验室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如温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从而干扰关键指标因子的分析,加大指标检测误差产生风险;
再者,地下水环境中污染物含量水平多为ppb至ppt级,样品采集量大,富集倍数高,运输保存较为不便;
另外,某些污染物容易被吸附在采样器具上(如痕量金属),或易于从溶液体系中挥发至空气中(如VOCs),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污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政府的举措有哪些?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联合申报并实施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立较为完整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和设施,形成一个集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地下水信息中心;对重点地区地下水的实时监控,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地下水评价、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环境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将全国划分为16个水文地质单元(重点监测区),共建设地下水监测站点20401个(其中新建站点14923个,改建站点5478个),监控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密度约5.83个/1000平方千米。
据悉,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首批启动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4省地下水监测站点的建设工作,其中河北省将建设监测站点607个,今年建成100个;山东省将建设监测站点647个,今年建成100个;河南省将建设监测站点485个,今年建成100个;江苏省将建设监测站点334个,今年建成50个。
据专家介绍,我国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工作将在综合考虑修复(防控)周期、成本、修复(防控)技术可行性以及对人群健康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控制,即采取各种防护策略和工程措施,控制污染源(包括不可清除的污染源和可清除的污染源),使其进入地下水系统的污染物减少到最低限度;或将已经污染的地下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其扩散到未污染区。原位修复(恢复),即在污染发生的场地里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使污染物从包气带土层和地下水中去除,以便恢复其原来的环境功能。
原标题:遏止“地下水污染”,减少土壤污染来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