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11点40分,深圳光明新区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高达一百多米的堆山突然滑坡。1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被吞,33幢厂房被毁。2015年岁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后,中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

首页> 固废处理> 垃圾处理> 评论> 正文

我们距离安全绿色城市还有多远?

2016-01-11 08:52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吕海峰

2015年12月20日11点40分,深圳光明新区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高达一百多米的堆山突然滑坡。1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被吞,33幢厂房被毁。

2015年岁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后,中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尽管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安全绿色,但我们的城市依然危机四伏,实现安全绿色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国内城市严重安全事故频发。这一连串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既不是发生在个别城市,也不是偶然现象。就像人一样,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各种系统在一起高速运转,彼此相互作用和关联。随着大量的人口、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密集,城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脆弱,任何一个部件或系统的故障都会让整个有机体陷入困境或停顿,最短的那块板往往决定了城市这个木桶盛水的高度。这也是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垃圾围城之困

深圳是国内城市的佼佼者,但其在垃圾和渣土管理方面依然是以粗放式的集中填埋和堆放为主,垃圾分类也一直不理想。事故直接原因是征地困难,余泥受纳场建设滞后,海量渣土令现有受纳场不堪重负,加之管理不善,导致惨剧发生,深层次原因还是政府重视不够。

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透露,近几年中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超过15亿吨,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则不足 5%。形成对比的是,韩国年产建筑垃圾6000多万吨,有373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在90%以上;欧盟国家每年资源化率也已超过 90%。

由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订的《国际绿色范例新城倡议标准》为可持续的低碳生态城市提出了包括零废弃物在内的十二项原则和目标。为了实现零废弃物,城市和居民需要在消费与简化包装之间达到平衡,同时发展废弃物利用(再利用)和产品再利用战略。这些行动为节约资金、能源、资源和垃圾填埋场空间创造了新的机遇。

事实上,把零废弃物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之一,发动市民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实施积极的政策措施,通过源头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许多绿色城市已经成功地破解了垃圾围城之困,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美国旧金山市也提出了城市整体零废弃物目标,即到2020年,其运送至垃圾填埋场的废弃物为零。2010年,旧金山市已实现垃圾填埋场固体废弃物77%的转换率。

去过日本的朋友,对于其国内严谨有效的垃圾分类都有深刻的感触。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的垃圾分类和零废弃物,我们的城市就做不到呢?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人口超载之重

12˙20深圳滑坡事故也再一次暴露出深圳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极限,由此带来了很多城市病。和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深圳市域面积狭小,只有1997平方公里,实际管理着约150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85人,超过香港的每平方公里6420人。专家指出,人口超载造成城市承载力濒临极限,所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匮乏、人口拥挤等问题都将使城市运转失调。

万物有度,物极必反。这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能解决的。城市发展有其规律,不能无视客观环境和资源承载力。政府必须改变以往按照城市大小、政治地位高低分配项目、资源和资金的传统做法,应该引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城市群。大城市需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限定和维持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限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实现安全绿色城市的前提。同时政府必须切实保障城市法定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不能因党政领导个人意志随意改动。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城市定位之偏

类似深圳这次近年来在全国一些城市发生的安全事故,虽有部分是自然因素,但实乃人祸居多,究其根本还是我们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文化的缺失所致。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化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可是在多数国内大城市的发展定位中,却鲜见这些词语。例如,深圳新的城市发展目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广州去年“两会”提出的城市定位目标是“紧紧围绕巩固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华南交通枢纽”。上海未来建设目标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2040年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天津的城市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2009年城市定位中原有的“生态城市”也不提了。

综合以上一线城市定位,除北京提出“和谐宜居”这样体现“包容、安全、绿色”内涵的字样外,其他城市目标多以经济目标为重,以高大为荣,重生产,轻生活,都重视“国际”和“国际化”。殊不知,国外发达城市绝大多数把可持续发展或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主要战略目标,这和我们的一线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温哥华市2011年实施了雄心勃勃的“2020最绿色的城市”战略计划,设立了“绿色经济、气候领导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零废弃物、接近自然、减轻生态足迹、清洁空气、清洁水、本地食品”十项目标,要在2020年成为全球最绿色的城市;哥本哈根实施了《2025气候规划》,要在2025年实现全市碳中和,市长和许多市民每天选择骑单车上下班;2014年启动的“首尔市政厅4年计划”愿景是“以人为本的首尔,市民幸福的首尔”,致力于建设:安全的城市、生动的城市、温馨的城市、梦想的城市。这些国外的发达城市不是不重视经济,而是更重视绿色经济,不是不懂得发展,而是更懂得可持续发展。

改变就在眼前

2015年是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转折之年,国际社会达成了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条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指标。其中专为城市设定的目标11指出:要建设包容、安全、有复原力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12月,巴黎气候大会成功达成了《巴黎协议》,为全人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开启绿色低碳经济革命铺平了道路。这两项成果将是国际社会引导各个国家和城市全面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纲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只有让改变发生,安全绿色的城市才不会遥远。城市政策制定者只有拨云见日,把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这一普世价值真正上升到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建设包容、安全、有复原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居环境,把中央提出的绿色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目标,把安全、健康、公平和居民的长远福祉列为施政根本,而不仅是以那些高大上的经济目标以及表面虚夸、实际对市民安全福祉关系不大的称号为根本,我们才能逐步把重数量、重速度、重生产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质量、重内涵、生产生活并重、以市民生命福祉为本的发展模式。

此外,政府必须继续加快转变职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重点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制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应的系列法律、政策和计划;管理和技术并重,把绿色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给以应有的政策扶持;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入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价格中,引导市民和企业共同行动,构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体系;从小做起,培育尊重自然、适度(节制)、健康、利他、悲天悯人的可持续文化和绿色生活方式等等。如此坚持,年复一年,安全绿色的城市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尽快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原标题:距离安全绿色城市还有多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