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调整,治理雾霾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抓铁有痕”的实招。照顾各利益诉求方的观点,搞“温良恭俭让”是难以取得成果的。要敢于挑战某些看似定论的结论,例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太阳能、风电在电网中的比例不能超过10%”等。
美国、英国、德国,甚至日本都经历过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时期,现在煤在能源结构中比例下降到约30%。在我看来,中国应定这样一个目标,将燃煤总量从每年40亿吨降低到每年20亿吨,煤矿工人降至50万—60万人。
但马上就会有人质疑,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要知道,首钢有职工10万人,首钢搬迁时也有过同样问题。中国需要劳动力的地方很多,如环境治理、植树造林、养路护路、服务性行业都有需求,当然这需要加强对煤矿工人培训、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煤矿行业是最危险最艰苦的行业,只要有决心,就会有办法。如果财政捉襟见肘,还可以考虑增收排污费或碳税来筹措煤炭调整基金(这里不细说)。
中国将煤炭消费降到20亿吨“天”塌不下来,发展核电、水电、新能源,甚至进口电力和其他能源都有很大空间。关键是有没有决心再去关闭一批“人口集中地区”的低效发电厂。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30万千瓦以上机组容量已达近60%,但30万千瓦以下机组数仍占70%,容量占40%。至于人员如何安置?首钢10万人都搬了,上海也“消化”了过去上海冶金一局——10个厂20万人的钢铁工人,关键要看我们有无“壮士断腕”的决心。
(作者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原标题:治霾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