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从19世纪开始,科学家们就逐渐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也认识到了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在这些结论背后, 是科学家们长期的研究:可追踪的温度记录,对冰川面积的不断观测和无数的拟合模型等等。
气候变化,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
科学家们因此对世界发出了警告: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世界将在不到100年里将升温4.5度。在这个过程里,人类会经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等等的挑战和危机。从这里,人们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了,它关系着人类的未来。
根据科学家们提供的证据和信息,世界坐下来开起了国际会议,讨论着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措施。会议谈了崩,崩了谈,前前后后十几年,终于在不久前的巴黎,195个国家签订了一份普遍意义上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
科学家们在“气候变化”这个大事件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对协议的签署怎么看?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上升4.5度。这是什么概念?光是海平面上升就会让上海黄浦江沿岸核心区全淹没在水里,这还不算更加猛烈的极端天气。图片来源:climatecentral.org
乐观者:无论如何,签下协议就是进步
利兹大学气候变化教授皮尔斯-福斯特(Piers Forster)教授:
“圣诞奇迹!这可能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的协议了。 这个雄心勃勃的长期计划将阻止海平面上升,保证食品安全,以及保护珊瑚礁。 而我们无法预料的是,关于这个协议,我们几乎还不知道走什么样的经济途径才能达到目标 。”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答案很简单:我们需要一切能够帮助我们的东西。我们需要开始一次真正的世界革命,就现在! 我们需要可再生能源、核能、零碳运输、提高能源效率和更节能的住房。即使是被排除在本协议之外的国际航空和航运,我们也需要在未来几年内解决。特别是,我们还需要大量从碳捕获、碳存储和绿化里产生的负排放。"
“短期气候污染物的控制也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农业产生的甲烷排放,柴油运输产生的烟尘和木头燃烧产生的污染。”
伦敦大学学院气候学教授马克-麦斯林(Mark Maslin):
“巴黎协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自《京都议定书》以来,在联合国谈判上第一次有195个国家签署了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该协议试图平衡‘气候正义’和‘有区别的责任’,限制全球变暖温度‘远低于2℃’。最重要的是,每5年将会有一次审查,如果评估出未来的升温可能超过2度,协议的条款将会紧收。”
“我必须表扬法国人,他们保证了所有国家都能够发言,让所有国家的意见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有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气候协定,它也是足够灵活的,来保证气候变化受到控制,并帮助那些受到损害的贫穷国家。”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克里斯-拉普利(Chris Rapley ):
“巴黎协议将是史诗的转折点,还是天真的希望?时间会让我们了解它的本质。无论如何,它将由现实世界的行动决定。我们必须转变能源结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系。那些希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人,用智慧和证据点亮了这份巴黎协议。世界潮流已经转向,人们可以选择与它一同前行,或是逆流而上。但目前,前者的比例已经大幅上升了。”
英国南极调查局的艾米丽-舒克伯勒(Emily Shuckburgh)博士:
“冰芯和观测记录显示了人类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显著地改变着全球大气。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这一代和未来好几代人所面临的风险。签订协议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的另一面。一个前所未有的场景正向我们走来:全球相互合作,引导人类走向更安全的未来。科学告诉我们,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样充满了机会。”
谨慎者:政府和科学共同体需一起面对挑战
雷丁大学大气化学和地球系统模型教授比尔-柯林斯(Bill Collins):
“这是我们见过的最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协议,如果能实现协议里的规划,那么在限制温度上升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方面,这份协议将给所有国家巨大好处。但协议里有关减排多少的声明被删除了,这令人忧心。我们得设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否则如何实现那些目标?到2050年,我们得减排70%左右。在政府真正接受这一点之前,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乐观。”
伦敦大学学院气候建模教授朱利安-亨特(Julian Hunt):
“巴黎协议是逻辑通顺、透明公开的。我想到的是,在城市里的市民和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本世纪末,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而他们将对大多数能源使用负责。但就现在的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而言,比如达拉斯、利雅得、巴黎或者香港,想把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1.5°C 的目标是没法实现的。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这个挑战。”
东安格利亚大学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亚瑟-明斯(Asher Minns):
“气候科学有了一个新的挑战。如果要保持全球变暖温度低于2度,我们需要扭转全球升温的趋势,而且需要做的比这还要多的多。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就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开展新的对话,来针对气候变化好转之前我们要面临的更为猛烈的极端天气影响。”
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变化科学与政策教授科琳娜•勒凯雷(Corinne Le Quéré):
“最终的协议显示了,科学共同体需要一同应对气候变化。协议在某种意义上有三个关键因素:保持升温在2摄氏度以下,远离化石燃料,以及每五年审查每一个国家来加大减排规模。现在各国的减排承诺仍然是完全不够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协议向企业、投资者和公民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我们的新能源将是清洁能源,化石燃料正走向过去。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怀疑者:协议的目标很难达到
雷丁大学气候系统科学教授奈吉尔-阿奈尔(Nigel Arnell)教授:
“正如协议指出的那样,它目前已经取得的承诺不足以实现它的目标。协议的一部分文本其实是模糊的:它没有指定达到碳排放量峰值的确切时间,仅仅规定了在本世纪后半叶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平衡。”
“现在,对于研究界来说,一个明确的需求是弄清楚怎样的减排措施才能满足这个新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同时,我们还得量化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哪些条款将保持不变,而哪些又需要修改。这样看来,发展新技术和建立新机构可能是必要的。”
牛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教授迈尔斯-艾伦(Myles Allen):
“1.5度以内是可能的吗?人类引起的气候变暖已经接近1度了,预计在2030将达到1.2度——所以控制升温在1.5度内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一旦我们想坚持二氧化碳零排放这条道路,所能做就是控制变暖的来源。”
“如果,如果我们能坚持IPCC这个‘2度’计划,如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限制甲烷和煤烟来把峰值温度往下拉个0.5度。如果大自然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响应这一变化,那么1.5度仍然是有可能的——但这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如果’。”
南安普敦大学国家海洋中心的教授约翰-薛帕德(John Shepherd):
“很少有人意识到实现协议的目标有多么困难,即使我们有50年的时间。由于国家自主规定排放上限,我们甚至没有任何可以对这些上限进行指导的东西。我对实现这些目标并不乐观。”
伦敦大学学院的勒安-科尔曼(Ilan Kelman)博士:
“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金肯定有帮助,但这个数字还不到全球宣布的每年军费开支的8%。”
原标题:科学家怎么看巴黎协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