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口那方,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仍然是劣五类水质),出水口这边,已变成清澈透亮的Ⅲ类水,其间只需24小时层层过滤净化。11月30日,记者在成都肖家河中水人工湿地看到,“垂直潜流+微生物”的工艺技术,让中水循环利用的梦想照进现实。
“治水不能蛮干,一定要依靠科技力量。”成都市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副处长谷颖表示,积极尝试新工艺、新技术,才能达到水务工作要求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技术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近年来,除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一二三产业用水以外,公园河湖景观用水以及防霾、绿化、地面冲洗、河道稀释等环保用水需求呈井喷式增加。供水缺口越来越大,除了保障常规的水源供给,中水的回收利用也早就被提上日程,但限于技术瓶颈迟迟未能推广。
“以往表面流和水平潜流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处理1吨废水要占用10—20平方米土地,并且耗时长,吸附材料容易饱和。”成都市高新区引进的中山环保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娟介绍,该公司创新“垂直潜流”技术,让中水在近两米的下渗过程中,被砖型填料层层过滤、吸附,还与耗氧、兼性、厌氧等不同性质的大量微生物发生巨量化学反应,从而大大提高净化效率。
占地仅150亩,日处理中水能力达到7万吨;相当于每吨中水在1.2平方米的湿地停留24小时,便彻底 “洗白”。“该项目投入近7000万元,2013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可以给冬季水位严重下降的锦城湖等景区补水,也可以做环保用水。”谷颖指出,目前成都绿化用水的水价是1.9元/吨,而通过高新区政府统筹中水回收再利用管理,净化后的Ⅲ类水,政府仅向公司支出0.12元/吨的补贴,便可拿来使用。
“高新区另外一个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中水湿地明年将投入使用;绕城生态区的垂直潜流湿地正在建设,以河水为处理对象;此外还规划建设雨水回收蓄水池,使之净化后达到环保用水使用标准。”谷颖介绍,通过开展净水示范,高新区将逐步推广先进技术,力争在2020年能够循环利用的水资源比例占30%。
创新管理地下管网有电子地图
去年8月,河道巡查人员发现高攀河在紫荆社区段一个排水口有污水下河。“按以往做法,我们就要翻遍紫荆社区附近各条街道下水管网乃至暗沟的施工图纸,一条条排查下来,一个月都搞不定。”成都高新区排水设施管护负责人周舟介绍,“如今在地下管网 (分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的电子地图上,雨水和污水的入口点、管道线路、流向、雨(污)水井、水篦子等都标识很清楚。在5天时间内,我们就摸清了情况,原来是几家临街店铺私接乱接造成的,就责令他们把下水管道接到污水管网中。”
除了上述排水设施信息管理系统,高新区还尝试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位、水压、污染等情况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在线调控、处理。“比如在汛期,在电脑和手机终端可以看到水位上涨、管网压力、污水下河等情况,在远程终端设备上就能及时进行处置。通过GPS巡查定位系统,可以直观看到河渠和排水设施管护人员的巡查轨迹,方便考核等。”谷颖介绍,目前水位监测及视频监控已经安装近50个点位,其它各项目正在规划中,即将一个个落实。
对症下药+群众参与
治理水环境
2014年12月,成都出台“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专项工作方案,通过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水管道建设改造、河渠沿线水域环境卫生治理、全域河湖水系建设等重点工程,让境内413条河流实现 “全线截污、水质明显改善”,同时提升防洪能力,建立饮用水源生态补偿机制。在此过程中,蒲江、邛崃狠抓面源污染,促成生态循环种养;双流在长效机制上做得扎实、持久;高新区在政企合作、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
除了各区县 “对症下药”,探索出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唤起群众的参与。去年3月,成都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通过媒体、网站等对黑臭河渠张贴了公告,除了限定整治日期,还公布了举报电话(028-61882800),邀请社会公众监督支持,让环境治理和保护成为种植养殖农民、作坊企业、乃至所有水资源消费者的共识和共建行为。
原标题:科技帮忙 中水回用梦想成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