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前世今生:城市内涝对人身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每年内涝导致受灾人数超过7000万,2010年更是高达2亿人。2010-2014年因内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的水环境日趋恶化,地下水污染严重,全国主要流域浅层地下水IV和V类面积占比高达59.49%。地表水的短缺导致对地下水的超

首页> 水处理> 综合> 报道> 正文

海绵城市建设专题报告之(一):技术及案例

2015-10-22 09:26 来源: 光大证券 作者: 郑小波 陈俊鹏

海绵城市的前世今生:城市内涝对人身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每年内涝导致受灾人数超过7000万,2010年更是高达2亿人。2010-2014年因内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的水环境日趋恶化,地下水污染严重,全国主要流域浅层地下水IV 和V 类面积占比高达59.49%。地表水的短缺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水位下降严重。因此,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自2013年至今,国务院和各个部委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从海绵城市的目标规划、技术指南、监督考核、财政补贴、融资渠道、试点城市报批等各方面做了相关规定,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揭开海绵城市真面目:海绵城市相较于传统城市更加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以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以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目标,实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国外技术路径-LID 为主流技术路线:发达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英国可持续性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以上四种路径本质上都是强调雨水资源的多角度调控与多重利用,以减少进入城市排水系统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负担、来达到保持城市水文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

我国的选择--LID:低影响开发(LID)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不变,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80%,是"块排"模式下的2倍以上。

政策密集出台:2015年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政策频繁公布,其中于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2030年城市建成区20%、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按照目前全国5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1-2亿元/平方公里计算,"十三五"海绵城市所涉及投资额达1-2万亿元。而从投融资模式看,PPP 将成为主导,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案例分析之-美国High Point 社区改造工程:由西雅图住房管理局推出,公用事业局参与设计,基于LID 技术,打造接近自然水文的自然排水系统。项目工期达5年,投资额5.5亿美元(私人出资51.8%,政府6.4%,免息贷款12.4%,PE 基金10.2%,其他19.3%)。通过改造后, 径流量减少了99%,2年一遇的24小时暴雨实现无外排。

案例分析之-我国某市海绵城市建设:通过LID,实现综合径流系数0.5,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超40%,主要水质达到III 类水,年SS 去除率达65%。总投资额25.1亿元,其中可经营性项目12亿元左右,通过PPP 模式融资解决,非经营性项目由政府自行承担。

原标题:环保及公用事业行业-海绵城市建设专题报告之(一):技术及案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