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厦门大学郑兰荪

首页> 环境监测> 人物> 正文

5位院士集聚全国质谱分析大会 共享学术盛宴

2015-10-19 09:45 来源: 分析测试百科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台湾中山大学谢建台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学科庄乾坤教授等多位质谱届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带来精彩的大会报告。1100余质谱分析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享受质谱学术盛宴。

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在致辞中介绍到现在是杭州最赏心悦目的季节,到处都是桂花香,罗建红代表浙江大学对此次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近几年来质谱应用于医药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重要领域问题的分析,测试过程中,质谱仪器的准确性,定性定量能力,已经备受大家的关注。最后,罗建红教授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南京大学陈洪渊

南京大学的陈洪渊院士在致辞中向参会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他表示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是我国质谱分析新进展的体现,是一场交流的盛会,会议将展示近年的质谱分析与相关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学科庄乾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学科庄乾坤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有1000余人参加,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为此庄乾坤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我希望我们质谱分析这个领域能够顶天立地,第二,我们要帮助我国的经济建设解决问题,目前我们是飘在空中,我希望质谱分析这个领域,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专家在今后的研究最好能顶天立地,把质谱分析推倒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庄乾坤希望这次会议能为质谱分析界带来新的气象,并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5大院士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带来了题为《效应导向分析在新污染物筛选中的应用》的报告。

江桂斌在报告中表示进入环境和食品的化学品总数已经超过10万种,每年新增加几千种,其中典型致癌物200-300种,根据欧盟统计,目前使用的化学品只有3%经过了毒性评估,对于大部分化学品而言缺乏有效的评价数据,造成管理和使用的被动。研究非典型剂量效应关系、如何定量研究复合效应、如何筛选和发现新型污染物成为了三大科学难题。对此江桂斌介绍了HPLC-negative-ESI-MS/MS、TD-GC-HRMS色谱法和EDA等方法。

在成组毒理学分析仪中,江桂斌介绍到组分分离模块、组分收集与点样模块、定性定量分析模块和毒性测试模块等。

江桂斌介绍了大气细颗粒污染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2015年计划经费5000万),包括:

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来源、演化与甄别

大气细颗粒物的暴露组学

细颗粒物组分与生物分子的交互作用及毒性机理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人群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健康危害机制

南京大学陈洪渊

来自南京大学的陈洪渊院士带来了题为《质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陈洪渊介绍到1870年科学家发现了阴极射线管,在此基础上质谱在1912年诞生,随着技术的发展,四极杆、离子肼、飞行时间等新技术陆续推动着质谱技术的前进。

质谱仪由样品分离、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探测器和仪器控制数据记录和分析5部分组成。其中离子源有ESI、MALDI、EI、CI、APCI等,质量分析器有TOF、IT、Ouad、FTICR等,不同的样品前处理、离子源、分析器和检测器组成了不同种类的质谱仪。

质谱的重要应用

质谱的重要应用主要有精密测量(原子、电子质量),如Penning离子肼中,通过测量电子的回旋运动频率和拉莫尔频率比,实现电子质量的精确测量;生命科学(蛋白、脂质、代谢物),如利用大分子质谱技术获得了ATPases与脂及核苷酸作用本质,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病毒结构;质谱成像(2D、3D成像、生物标志物),质谱成像适用于小分子代谢物、药物、脂类和蛋白的分析,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以及临床研究中具有极大优势,通过质谱成像可对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区域进行区分,二次离子质谱成像探究干细胞分裂及代谢;其他重要应用(化学反应监测、气溶胶质谱),如利用质谱对气溶胶形貌、成分及形成机理进行探究,COSAC质谱检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上的有机物。

质谱最新进展

在质谱的最新进展中,陈洪渊介绍了敞开式离子源,如DESI-MS和DART-MS;在MALDI质谱中引入源后光电离技术,获得更多分子信息;轨道离子阱,只需静电场,无磁场和高频电场,采用新型的电极结构实现了高分辨质谱,分辨率达到100万;FT-ICR质谱仪囚禁室通过叶片状的电极结构,优化了电场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分辨率。

国内的质谱情况

质谱理论

陈洪渊表示目前国内质谱理论主要有裂解规律的构建,建立了有机化合物在电喷雾质谱中的裂解规律,如解离的质子化位点模型,苄基迁移反应模型、离子/中性复合物介导的裂解模型;有机反应中间体捕获和鉴定,利用电喷雾质谱快速鉴定有机反应中的活泼中间体,为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气相合成,利用电喷雾离子肼质谱在离子化、例子储存和离子反应方面的优势,在气相中合成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化合物,并研究其反应活性。

质谱仪器

陈洪渊介绍到国内自主研发的质谱仪器目前有中科院化学所的颗粒质谱、清华大学/计量院/北京理工大学的便携式质谱、厦门大学的高功率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复旦大学的数字离子肼质量分析器、清华大学的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东华理工大学的萃取电喷雾离子源、四川大学的微波辅助等离子体电离源、大连化物所的新型光电子电离复合离子源、清华大学的DBDI质谱成像、北京大学的PAMLDI质谱成像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整体动物质谱成像等。

质谱的未来走向

PAMLDI质谱成像表示未来质谱质量分析器将朝着高分辨、小型化发展;材料制备合成需要“软”着陆的新技术;临床诊断需要离子化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带来了题为《蛋白质组学分离分析方法进展》的报告。

张玉奎主要介绍了蛋白质样品预处理、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分析和集成化平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样品预处理

张玉奎表示高丰度蛋白质的去除、低丰度蛋白质的富集和蛋白质快速酶解是当前蛋白质样品预处理研究的重点。

高丰度蛋白质的富集

张玉奎介绍了蛋白质样品三级预处理方法,即一级预处理系统——分子印迹材料(金属螯合辅助蛋白质印迹微球);二级预处理系统——多维阵列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三级预处理系统——蛋白质均衡技术(基于两性电解质的蛋白质均衡器)。

磷酸化肽的富集和分离

张玉奎介绍了新型磷酸化肽富集IMAC材料,富集机制为Ti4+/Zr4+和磷酸化肽之间强的相互作用。英国剑桥大学化工和生物技术系的SabineBebn教授评价IMAC材料能够从仅400微克酶解液中鉴定得到5000多个磷酸化肽段。

另外,基于RP-RP非连续合并策略的磷酸化肽分离可极大程度地提高分离的正交性,将磷酸化肽的鉴定数目提高了30%。

膜蛋白质组分析

膜蛋白质作为细胞内外及细胞器内外的门户和枢纽,在外界物质运输、分子识别、以及信号传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约1/3的基因组编码膜蛋白质,70%的药物靶点均为膜蛋白质。目前采用的膜蛋白质溶解体系溶解度差、酶活兼容性不好、难去除。张玉奎介绍到基于离子液体的膜蛋白质溶解机制,离子液体长烷基链与整合膜蛋白质之间形成的疏水相互作用在对膜蛋白质的增溶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

集成化平台

传统的离线多步样品预处理容易样品丢失、样品污染、样品预处理时间长、准确度和精密度低、重现性差,发展集成化样品预处理接口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SILAC标记的集成化蛋白质组定量分析平台,将所有过程均全自动化运行,包括蛋白质变性、还原、酶解、分离以及质谱检测,样品预处理时间由离线方法的1天以上缩短到6min。在定量准确度和精密度评价中,三次运行,共定量2274种蛋白质,其中99.99%的蛋白质定量比例为1:1,90%的蛋白质三次定量比值RSD<15%(n=3)。

厦门大学化学系郑兰荪

来自厦门大学化学系的郑兰荪院士带来了题为《质谱分析在金属团簇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

郑兰荪介绍到金属(团簇)配合物的表征几乎完全依赖于单晶的X射线衍射,但是X射线衍射难以明确分辨电子数相近的原子、无法表征溶液中的产物,而质谱分析在许多情况下能够成为X射线单晶衍射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郑兰荪表示电喷雾离子源是分析金属团簇配合物的合适的离子源,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是分析金属团簇配合物的理想的质量分析器,金属团簇配合物离子在从离子源至质量分析器的传输过程中容易发生解离,需要进一步简化和改进这一过程。

郑兰荪在质谱分析中发现产物组成随投料比变化,溶液中加入手性季铵离子可以分离手性团簇等。

郑兰荪在未来的计划中将改进离子传输系统,减少团簇解离;改进离子源,提高分析灵敏度;建立中性团簇配合物分子的电离方法;研究金属团簇的化学反应;针对特定团簇离子,扩展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的质量分析范围,提高质量分辨能力。

厦门大学赵玉芬

来自厦门大学的赵玉芬院士带来了题为《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

报告中赵玉芬主要介绍了15N-Gly:示踪肿瘤细胞中甘氨酸氮代谢途径;γ-18O-ATP:利用MALDI质谱及稳定同位素标记策略的优势,进行蛋白激酶抑制剂筛选及细胞内ATP浓度的测定,在以DHB为基质的正离子检测模式下检测p-Kemptide,既能避免受到质谱检测中dGTP的信号干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灵敏度;H218O:环状氨基酸-磷酸反应中间体双亲性研究;PO43-(18O/16O):地外生命探寻的生命标志物。

原标题:5位院士集聚全国质谱分析大会 共享学术盛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