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生态修复网、中山大学、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重金属污染治理峰会日前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举行。
据了解,2015重金属污染治理峰会是研究和探讨重金属污染防治前沿理论、科学修复和发展趋势,并为重金属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技术、咨询服务的环保高峰论坛。峰会围绕“聚焦重金属防治 适应新常态发展”这一主题,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修复技术、工程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状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逐年上升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已经对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明显,据2010年到2012年对湘、赣、粤等重金属矿冶区及耕地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有1000万公顷,占18亿亩耕地的8%以上,每年直接减少粮食产量约1亿千克。
“这个污染数字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赵其国强调,民以食为天,而粮食以土壤为依托,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已迫在眉睫。
此外,赵其国还指出,我国工业企业场地和矿区及其周边土壤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受采矿污染的土地面积有200余万公顷,并且每年仍以3.3万到4.7万公顷的速度递增;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叠加污染突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流域性态势凸显;土壤新型重金属污染渐显。土壤重金属污染使生态与健康风险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影响,导致土壤动物多样性显著降低,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工矿企业粗放式增长,污水、尾矿渣以及含重金属肥料等的普遍施用、地球化学异常及污染迁移扩散和法律法规缺失、监测不力,是造成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对此,赵其国建议,我国应尽早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部门统筹、协调联动的监督监管机制;尽快修订国家级土壤环境的重金属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的生产与开发活动,防止叠加污染及迁移扩散;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创新研究。
“要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与水污染、大气雾霾等列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摆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上来。”赵其国认为,要根治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国家层面引起足够重视,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健全区域土壤质量标准,创新土壤环境科技,服务土壤环境监管,确保土壤环境安全与群众健康。同时,通过实施保护土壤资源、加强耕地建设、保护生态安全、制定科技战略、健全完善法制、突出区域特点等六大战略任务,构建我国土壤安全工程。
疗伤
创新技术各显神通
目前,随着重金属修复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各科研院校、环保企业纷纷进入修复市场,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峰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各种重金属修复科学、创新技术进行了交流。
“土壤是一个生命体,土壤污染研究特别需要加强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合作;加强综合性、集成性的研究与示范,尤其是要和废弃物管理、碳固定和循环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官以硒、砷为例,介绍了从植物、微生物入手,通过基因组的数据控制重金属的转化,进行重金属生物修复案列。
朱永官认为,重金属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要从实验室内走向室外,未来要加强参与式研究,并形成完整的知识创新价值链。
在矿区土壤修复技术方面,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学院教授束文圣表示,植被恢复是控制矿业废弃地重金属污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经过不断探索,束文圣及其团队通过永平铜矿护驾山、凡口等8个矿区废弃地的修复实例,验证了直接植被修复技术能够解决极端酸性与重金属污染的矿业废弃地建立稳定植被的难题,并有效控制了酸化的发生与重金属污染的扩散,具有经济、有效的特点,使得植被修复技术从理论走向现实。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学与工程学教授党志在其报告中提出了在矿区水体高硫酸盐浓度、高重金属浓度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硫素迁移转化的科学问题,并以广东大宝山重金属硫化物矿区为例,分析了矿区河流和河流沉积物中硫素形态的分布特征。
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教授王文雄也在会上为大家分享了“珠江河口水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估”的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对珠江口水体和牡蛎中重金属含量多点监测,结果表明牡蛎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指示种,重金属污染可直接导致生物效应,铜、锌、镉、镍、银是珠江口的主要污染物。
原标题:土壤是一个生命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