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联组会议透露,天津“8˙12”事故后,全国上报需搬迁改造的化工企业有1000多家,总搬迁费用约4000亿元。连日来,化企搬迁这一老话题在业内再次发酵。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石化处处长郑宝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化企搬迁改造涉及“搬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园区化是当前全球石化产业解决化工围城问题的一个方向,也是我国石化行业近年来着力推进的一大举措。他认为,新一轮的搬迁应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现有法律、法规与各种制度,尊重企业基本的生存权,切忌一刀切。此前,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因一家企业出现污染问题被环保部约谈,全市化工企业停产的事件。
二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强制企业搬迁的法律、法规。再加上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所处地域、生产规模、工艺与产品等都有所不同,在考虑企业退城入园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补偿办法、人员安置政策等,使企业能够“搬得动,建得起”。
三是在国家强制企业搬迁政策出台之前,应视搬迁企业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比如,国家限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限期关、停、淘汰;对安全、环保未达标的企业,可以限令其整改,实施技术改造。
四是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自觉、自愿地通过兼并重组,或根据市场情况,实施关、停、并、转。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园区委秘书长杨挺指出,化工企业退城入园是发展方向,但化工园区建设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化工园区如何定义,由谁审批、规划、建设、监管,以及园区的规模、标准等问题,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杨挺强调,目前国内化工园区有国家级、省(市)级,也有县级园区,甚至某些乡镇都设有化工园区。一些化工园区运营商只提供基本的水、电、交通、建筑等基建设施,信息化、智能化都由入驻企业自行完成;园区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水平不高,更缺乏远程、集中控制方式,同时业务系统各自封闭运行,软硬件各个系统相对独立,数据库也相对独立,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安全、环保、事故应急等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部分园区还单纯依靠人力来完成。
杨挺提醒,若企业搬迁到不具备排污、消防、应急处置能力或者本身规划就存在问题的园区,后果会很糟糕,且存在“二次搬迁”可能。
业界观点
资金需多方支持
工信部部长苗圩:此次搬迁改造涉及的费用,可以通过级差地租,退二进三解决一部分,地方政府、企业解决一部分,中央政府也要给一点必要的支持,特别是要给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必要支持,以推动搬迁改造和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减少排放。
搬迁不是简单位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重光:天津“8˙12”事故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从城市功能定位和长远发展来看,这一次化工企业的“规模搬迁”势在必行,但如果外迁仅仅是将现有生产装置进行空间位移和简单复制,那么这种搬迁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搬迁是一个方法,但是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他产业调整方法都应该考虑。落后装置不论搬到何处都还会污染环境,未消除的安全隐患不论搬到哪里都还是潜在威胁。
企业外迁不能草率“迁移”,更不能随意“落地”,要考虑被接受地的承受能力。企业的形成对当地的产业结构、整体环境影响很大,这不光涉及资金问题,还有人员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应全面考虑。
外迁推行要坚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外迁是化工产业升级的最好路径,在执行中要先有规划,并坚定不移地推进,不要因为遇到暂时的麻烦就终止或改变方向。要对受损方做出合理安置补偿,以减少搬迁障碍。
新闻链接
我国化企入园率45%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园区委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381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42家,省级化工园区221家,地市级化工园区118家。约1.2万家规模以上石化和化工企业进入化工园区,企业入园率达45%。化工园区建设在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行业安全环保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伸阅读:
化工企业4000亿搬家费 谁掏?
原标题:化企搬迁老话题再次发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