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地方环境监测站被授予环境教育基地称号,承担向公众传播环境知识和理念的社会责任。在这里,公众可提前预约,免费参观,监测站协调接待并提供知识讲解、实验演示等科普活动,成为市民了解环境状况、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保的重要窗口。但同时,监测站由于参观接待能力不足、接待对象单一等

首页> 环境监测> 评论> 正文

环境监测站能不能成为“实验田”?

2015-09-07 09:44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陈妍凌

近年来,很多地方环境监测站被授予环境教育基地称号,承担向公众传播环境知识和理念的社会责任。在这里,公众可提前预约,免费参观,监测站协调接待并提供知识讲解、实验演示等科普活动,成为市民了解环境状况、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保的重要窗口。

但同时,监测站由于参观接待能力不足、接待对象单一等现实问题,也引发了监测站环境教育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的思考。

受众不应局限于学生群体,更应针对社会公众开展实践性强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基地主要针对学生和市民开展科普宣传,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环境监测站的接待对象以学生为主。如河南省安阳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的访客中,学生占70%;湖北省荆州市环境监测站学生访客占80%;河南省漯河市环境监测站学生访客占50%。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群体对科学实验感兴趣且易组织。如浙江省安吉县不少中小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与环保部门有业务往来,为进一步参观学习奠定了基础。监测站面向学生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共同参与环保。

不过,有专家认为,监测站应在此基础上加强面向市民等非学生团体的开放。一方面,公众对环境监测怀揣好奇和质疑,监测数据准不准、空气质量怎么样,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监测站应面向这一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增强互动,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群体的环境教育课程研发力度不断加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学生群体的教程数量有限,关注度不高。监测站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恰能扩大受众面。

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站长金晶发现,在引导参观时,诚然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但由于知识储备尚浅,许多孩子对监测仪器认识不足,很难理解COD、PM2.5等指标的检测原理。而非学生群体对家中甲醛检测等实用性操作更感兴趣。

“非学生群体对环境教育有更大的需求。”金晶认为,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环境教育力度。环保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而要让每个成年人知行合一践行环保,不能只靠孩子对父母的督促。

人力不足是监测站开展宣教的主要难题,应吸纳更多志愿者形成科普服务体系

由于监测站人力物力有限,要实现更大范围的环境教育并不容易。作为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安阳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漯河市环境监测站、荆州市环境监测站的年接待量都只有数百人,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也仅千人左右。

“监测站人手不够,特别忙。”浙江省安吉县环保局宣教科科长龚黎华表示,虽然不少学校主动联系,希望多为孩子安排监测站参观、河道采样检测等活动,但她常常无奈婉拒:“一年只能办几次,多了,监测站就忙不过来了。”

2013年~2014年,广东省东莞环境监测中心站与莞城中心小学共建,派专业人员为学生授课近50次。但监测站繁重的日常工作让今年的共建不得不做出调整,合作不再局限于课堂,而以主题活动为主,科普参观为辅,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环境类小发明、小论文比赛。

在各地环境监测站,科普人员身兼多职是常见现象。不少工作人员更是腾出休息时间,志愿从事公众科普工作。由于力量不足,导致大量社会环境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但站内也很难为此配备专职人员。毕竟,参观访客未见得每日都有,配备专人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金晶认为,社会对监测站开展社会科普期待过高。从科普内容上看,公众关心环境质量,但不一定都要了解PM2.5的检测原理、高精密仪器的测算方法等。普及环境监测知识只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不宜过频、力度过猛,只需针对感兴趣的群体即可。

对于大多数公众,环境教育内容应当更具实践性,如绿色生活小窍门等。从科普人员构成上看,也不必局限于监测人员,金晶认为,应当吸纳包括化学教师在内的具有环境专业背景的人员广泛参与其中,形成科普志愿服务体系,甚至可以利用中小学化学实验室,开展环境监测实验教学。

作为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靖江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刘茂峰认为,环境监测站并非所有公众接受环境教育的首选去处。监测站内多是高精尖仪器和实验室,对实验环境要求严苛,不适合大量公众涌入参观。相比之下,公众在精心打造的环保体验馆学习、体验,可能更生动、更贴近生活。

原标题:监测站能不能成为“实验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