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河道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远处几只水鸟飞过水面,消失在河边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走进位于灞河与渭河交界处的陕西省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马上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令人很难想到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的景象。环境改善了,周边的企业多了,我们这边的人气也旺了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报道> 正文

陕西浐灞实例:谁说生态治理只投入不产出?

2015-07-21 09:08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童克难 冯永强

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河道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远处几只水鸟飞过水面,消失在河边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走进位于灞河与渭河交界处的陕西省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马上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令人很难想到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的景象。

“环境改善了,周边的企业多了,我们这边的人气也旺了很多。村民们都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我自己就在湿地公园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家住八家堡村的村民赵莲告诉记者。

生态环境改善,能否给经济带来活力、增添动力?浐灞生态区用自己的实践给出了明确答案。河流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重建,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值了城市价值。

生态治理,不仅变“生态重灾区”为“生态补偿区”,而且为浐灞生态区持续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

图为浐灞生态区航拍景象

环境整治到了该出手的时候

“你肯定无法想象,这里原来的沙坑都十几米深,而且遍布各地。用污水横流、垃圾围城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赵莲告诉记者。

事实上,不仅是赵莲生活的八家堡村,10年前,位于西安东北部的浐河、灞河沿岸环境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盛唐长安,八水环绕,浐河和灞河就是其中著名的二水。然而,过度密集的人口、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一度让曾经天人合一的绿色长安渐渐褪去了光彩。

因为管理和配套设施没有跟上,每天仅排入浐河的污水就达12万立方米,每年流入浐河、灞河的污水量超过5000万吨,占西安市污水总量的1/6,浐河、灞河两岸垃圾堆放多达500万立方米。

远离城市发展中心,缺乏高端产业项目,依靠资源换取财富似乎成了唯一出路。

由于质地均匀、颗粒细润,浐灞河沙是公认的最佳建筑用沙。多年的挖掘,不但导致浐河、灞河河床严重下切,更有无数深浅不一、大大小小的沙坑遍布浐河、灞河周身,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加上显著的季节性河流特点,以及毁林、挖沙、排污等人为活动频繁影响,浐河、灞河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常面临着“不是在流污水就是在发洪水”的窘境。据统计,建国以来,浐河、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累计已超过12亿元。

赵莲坦言,挖沙确实给自己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也确实体会到了环境破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最简单的一个体会,如果道路尘土飞扬,遍地是坑,路边连卖菜的都没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安中心城市的扩容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浐河、灞河城市段已成为西安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从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的诉求还是从城市发展的需求来看,浐灞综合环境整治都到了“该出手的时候”。

确立以流域治理促发展思路

由于没有系统的生态治理理念和城市发展规划,最初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浐河、灞河流经的灞桥、未央、雁塔3区首先开始了行动:灞桥区吸引了上亿元社会资金,进行河道清淤、河堤衬砌、人工筑坝、天然蓄水近万亩。未央区在灞河下游修成未央湖,成为西安市民常去的休闲之处。雁塔区在少陵塬东侧的浐河河道修成了万亩都市水乡雁鸣湖。

然而这种河流治理模式,主要是为了服务开发商的商业用途,过强的商业色彩制约着河流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西安市政协在一份关于浐河、灞河流域的调研报告中写到:“从已建成的工程来看,品位不高、效果欠佳;有的从局部利益出发,不办理项目审批、土地规划使用手续,先斩后奏,使治理开发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同时,一些蓄出的水面还出现了再度污染的迹象。

商业开发附带河流整治的工作思路不利于系统治污和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单纯的生态保护又需要大量资金。对于西安来说,能否找到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之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发展定位,浐灞生态区确立了“以流域治理促进新区发展,以区域开发支撑生态重建”的发展思路。考虑到之前以商业开发为目的的河流生态整治出现的问题,浐灞生态区最终选择了前期完全由政府操作进行河流治理的模式,以期从根本上消除与开发联姻的弊端。

“浐灞在定位上被西安市委、市政府明确为‘西安市的生态补偿区,最初以河流治理、生态重建为主,开发为辅’。成立之初,管委会就提出了将浐灞打造成为生态新城的目标。所以在规划上,生态立区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标准,也是我们的目标。”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前身是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生态管理局科级主管赵丹向记者介绍。

盘活生态资源,变“输血”为“造血”

虽然生态立区的理念深入人心,最初的工作仍然困难重重。

缺钱,是当时的一大困难。成立之初,与很多开发区一样,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是为生态治理“输血”的选择。第一笔河流治理的资金,来自国家开发银行的15亿元贷款。

“前期的困难很大,但是城市的发展无法回头,所以丝毫不能懈怠。是‘逼着’我们一定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好。”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陈国平告诉记者。

浐灞河管委会在短短1年时间内,完成了6000多亩土地的整理,挖沙和倒垃圾的现象也被杜绝。同时邀请了专业团队对于生态区的发展进行规划,对于浐灞的功能定位、远景目标、发展模式、开发路径、产业特色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统筹性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设计。

有了规划,定了目标,筹到资金,埋头苦干就是关键。

10年来,浐灞生态区通过生态整治,区内新增水域湿地955.9公顷;鸟的种类增加144种;野生被子植物增加37种;绿地面积增加528.4公顷。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万吨/日,封堵排污口40余处,建成配套市政管道80千米,辖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8%,年使用中水量超过630万吨;河流水质由劣Ⅴ类恢复到地表水Ⅲ类,生态区负氧离子日常含量2000到6700单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日常含量标准2~7倍。

生态治理的效果逐渐显现,保持成果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管委会负责人意识到,出让土地和依靠银行贷款不是长久之计,盘活生态环境资源,引来资金投入才是唯一出路。

管委会上下形成共识:只有将生态环境整治好,将城市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全,浐灞生态区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拥有“造血”功能,从而“反哺”生态治理。

几年之后,“生态立区”的效果终于体现。随着河水逐渐变清,沙坑慢慢变少,生态景观逐渐增多,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8年开始,生态区的招商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也正是这一年,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的工作定位,也由原来的环境整治机构转变为综合管理机构,承担起更多统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功能。浐灞生态区的发展方式,也由之前的大型项目带动,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激发自身发展的潜能。浐灞生态区开始逐渐拥有了可持续的“造血功能”。

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就是地产经济的火爆。

将129平方公里的土地“招投拍挂”,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意味着数额不菲的收入,但是浐灞生态区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放慢了发展的脚步。

坚持秉承建区之初“生态重建为主,开发为辅”的目标,浐灞人坚信,生态环境是浐灞生态区最宝贵的资源,不久的将来生态区的后发优势必将体现。

生态治理一分投入十分产出

“事实也证明,当初没有主要依靠房地产拉动地区的经济,可能在那个时期的发展相对较慢。但是生态理念为我们城市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上升空间。”管委会生态管理局局长姜毅表示。

这种生态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后发优势,在浐灞生态区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得到体现。

作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近两年来西安浐灞生态区世博园已聚集了27家婚纱摄影机构,每年拍摄人数可达3万多对,占西安户外婚纱摄影40%的市场份额。

世博园是西安浐灞生态区以生态治理驱动城市建设,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的生动见证。

引用浐灞生态区官员的话:“生态治理一分投入,十分产出。”

2007年,举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西安大奖赛;

2009年,举办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

2011年,举办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3年,举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

大型活动的举办扩大了生态区的影响力,也刺激了区域的经济增长。

以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历时178天的世园会带动了西安全市乃至陕西全省多个产业的快速增长,拉动西安市GDP高达5~6个百分点。10年来,生态区的财政收入由710万元增长到10亿元,增长146倍。

2010年1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规划纲要》和《西安市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浐灞区也由此踏上了自己由“绿色”向“金色”的转型之路。

围绕金融商务区,浐灞规划了一个可以简称为“一核、两带、六大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指的是金融商务核心区。“两带”,则是灞河文化旅游景观带和浐河生态休闲娱乐带。“六大功能区”,是指按照浐灞的区域布局由北向南分别为湿地休闲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总部经济区、世园娱乐区、现代商贸区和生态宜居区。

目前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已启动,并引进了中国银行全球客服中心、陕西环境权交易所、陕西省保险监督管理局等项目;同时启动低碳产业技术园区项目,打造以研发、设计、展示和售后服务为核心的脑部型低碳技术服务基地。

2013年,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项目落户浐灞区,是生态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总体投资约20.52亿元,预计全面运营后项目年产值约100亿元,年利税额约2.5亿元。

集团总经理助理孙亚娟表示,出版基地项目之所以落户于浐灞生态区,就是基于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前瞻性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科学的产业板块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大型活动的举办和重点企业的入驻,更加明确了浐灞生态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包括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化、教育、休闲等产业在内的无烟产业群进驻浐灞,而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浐灞生态区乃至西安市的综合实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赢得了空间。

原标题:谁说生态治理只投入不产出?浐灞生态立区赢得发展空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