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科学防治地下水污染,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良好水体和海洋环境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摘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江西南昌市改造后的青山湖。
江西南昌市象湖景区将原有的79口鱼塘改造成1500亩湿地公园。
我国城市内河污染严重,特别是在南方的许多大中型城市,城市通常依水邻水而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内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脏、乱、差的内河及周边环境,严重影响到城市景观、内涝防治、小气候调节和饮用水水源安全。
在因水而生、缘水而兴的江西省南昌市,同样面临内河污染严重的困扰。近年来,南昌市以治水为题做好“加减法”,成功为生态“减负”,有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南方城市治理污水的模式。
水都的烦恼
水都的烦恼在于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过于重视排涝功能,忽视了日益增长的排污需求
南昌市地处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全市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达2204.37平方公里,占29.78%,居全国前三甲。南昌城内水网密布,赣江、抚河、玉带河纵横境内,市内湖泊众多,有青山湖、东湖、西湖、象湖、瑶湖、梅湖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都”。然而,在前些年,南昌人一直引以为豪的水资源,一度成为他们心中的隐忧:玉带河成了“龙须沟”,抚河成了一潭死水,梅湖水因污染而变色,幸福渠水体散发臭味……内湖、内河一度饱受污染之苦,备受诟病。
“罪魁祸首是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南昌市水利局副局长罗建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南昌是典型的南方城市,雨水多,城市容易积水,城市的规划建设者们在当初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考虑的是城市排涝的功能。但随着人口向城市快速聚集,污染物排放急剧增加,加上水利设施、污水处理和排污系统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城市水体遭受的污染不断加重,水体水质不断下降,水体发臭、鱼苗死亡甚至暴发蓝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被污染堵塞的内河,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的“肠胃炎”。
“这些年,南昌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内河内湖污染问题,比如打通水系引入活水、清淤等等,但总是屡治屡污。”南昌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姜涛介绍,从理论上讲,要根治污水,必须将排水现状重新规划,也就是重新铺设排水管网,全面实现雨污分流,但是对于水系发达、管网纵横交错的南方城市来说,实施起来不仅投资大、施工难度大且方案的可行性不明确。如何根治内河水污染,南昌一度陷入两难境地。
截污治“炎症”
南昌在截污箱涵上进行工艺创新。不仅对截污箱涵进行了扩容,还在截污箱涵内设置隔墙,实现雨污分流
如何根治“炎症”,恢复健康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体系?截污,是南昌治水作出的第一个“减法”。2012年12月开始,南昌市开始下大力气解决日益迫切的内河内湖污染问题,启动了投资规模超10亿元的象湖、抚河截污工程。整个工程南起昌南大道,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及新洲电排站,全长约14.6公里,已于2014年底全部完工。
“如何在不用大规模重新铺设管网的情况下,实现雨污分流,是这次截污工程的最大难点。”姜涛介绍,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南昌最终选择在截污箱涵上进行工艺创新。首先,根据南方降雨较多的特点,对截污箱涵进行扩容,主动提高了截污箱涵标准,仅截流倍数就由原来的2.0,提高到现在的20,里面的空间可容纳一辆小车通行,足够截留沿线雨污水。其次,在截污箱涵内设置隔墙,在小系统内实现雨污分流。
姜涛进一步解释说,晴天时,污水由隔墙分隔开,隔墙内侧污水沿导流槽分段进入各污水泵站,污水不与隔墙外的水混合,以保证进入泵站的污水水质和水量。雨天时,截流倍数以内的合流水依旧由隔墙阻隔,不能直接外排水体,待合流水量超出沿途污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时,合流水由隔墙溢流,此时,浓度较高的合流水已进入污水厂进行处理,超出部分的合流水水质已大幅下降,溢流后外排水体,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和影响已较前期的合流水大幅降低。“既有效地保护了外河与景观水体的水质,又有效保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和水量不会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影响,又节省了投资。”姜涛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昌市抚河、玉带河、梅湖、象湖均采用了这种治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梅湖为例,原来水质一度跌至劣五类,经过截污和清淤,目前梅湖景观水质达到市内地表水标准。2014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9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源头活水来
正本还需清源。南昌着手清理了一大批污染企业,取缔或搬迁了畜禽养殖场
着手清理污染“源头”,是南昌治理城市黑臭水作出的第二个“减法”。
幸福渠是南昌市老城区的“生命之水”,流域内及周边300余家非法塑料制品加工厂、塑料集散地、畜禽养殖场、污染企业已全部取缔或搬迁;高新区每年分别拿出100多万元对艾溪湖、瑶湖水产养殖承包户进行补偿,禁止承包户对湖内投放饲料,实施“人放天养”;象湖景区将原有的79口鱼塘改造成1500亩的湿地公园……一系列溯本清源之举,有力地减少了人为对水体生态的破坏,较好地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各水系水质得到明显改观。以瑶湖为例,原来水质是劣五类,经过治理,去年8月份提至五类,现在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四类。
城市活水绕城,乡村也得清流如许。南昌市对农村水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目前,梅岭风景名胜区内的养猪场全部搬出,军山湖、瑶湖、黄家湖周边养猪场基本完成搬迁,施肥养鱼被全面叫停,全市23万亩天然水域实现了人放天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为恢复城市“水净湖清”的美景,南昌在解决源头活水问题和提升周边环境上做好“加法”。近年来,南昌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已有河湖进行适当的疏浚扩宽,并进行横向连通,加强中心城区上游与下游的水系连通,形成循环通畅、外部上可通赣江、抚河,下可达鄱阳湖的四通八达的健康河湖水系。
南昌市还投入巨资,实施了以“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谐”,打造具有南昌地域特色的滨水城市为目标的“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让南昌市民有更多亲水空间、爱水环境。
原标题:根治城市河道“肠胃炎”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