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的白鹭,掠过清澈的水面,让夏日清晨的杏林湾,早早地就有了生机。朝阳把温柔的光芒,洒向这里荡漾着的万顷碧波,把园博苑的依依垂柳、小桥庭院倒映出来,如同勾勒在镜面上一般。6.9平方公里的浩渺水域,点缀着一个个被红花绿叶掩映着的建筑物。淡红色的屋檐、典雅古朴的外墙,让不少人误以为它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企业> 正文

中联环 “葡萄串”再生水处理站扮靓厦门水系

2015-07-16 15:57 来源: 厦门网

闲不住的白鹭,掠过清澈的水面,让夏日清晨的杏林湾,早早地就有了生机。朝阳把温柔的光芒,洒向这里荡漾着的万顷碧波,把园博苑的依依垂柳、小桥庭院倒映出来,如同勾勒在镜面上一般。

6.9平方公里的浩渺水域,点缀着一个个被红花绿叶掩映着的建筑物。淡红色的屋檐、典雅古朴的外墙,让不少人误以为它们是环湾新城里用于休憩的生态小屋。不过,屋内高速运转的机器设备,以及屋外净化池内不断向外涌出的清水,还是显露了其真实“身份”——新型的污水再生处理站。

每一个污水再生处理站,都像是藤系上的一个晶莹透亮的葡萄,点缀在杏林湾,在环东海域,在厦门岛内岛外只要有水的地方。而这“葡萄串”背后,是一个当前在中国污水处理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中联环有限公司。

二十多年的砥砺奋进,让这家公司深深地把根扎在了厦门经济特区与水相依的土地上。今年5月21日,国务院参事室参事葛志荣、黄当时、张红武等一行5人前来我市调研“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时,对中联环颠覆传统,用“葡萄串”生态建设新机制建设的污水再生处理项目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说,这是一个创举,这正是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东西,应尽快从厦门向全国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宏伟大幕,正在厦门的海天之间快速开启。事实上,中联环的“葡萄串”,也是市委、市政府创新机制,推进岛内外污水再生处理的一个重大布局。踏准了厦门建设中国首批“海绵城市”的新节拍,中联环的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

1

“零距离” 污水处理站建在“家门口”

集美新城滨水西岸,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档住宅楼拔地而起。小区旁,一个绿树成荫的“公园”时常引来居民造访。

实际上,外人眼中的这个美丽的小公园,就是中联环的污水再生处理站。这个刚刚竣工,用地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的污水处理设施,每天可处理20000吨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回用于周边市政绿化,多余的作为生态景观补水排入杏林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几年前的杏林湾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在湾畔居住了30余年的农民老刘回忆,在中联环布局这里之前,湾内水体发黑,不时发出阵阵恶臭,就连附近居民都要掩鼻而过,更别提引来游人了。

今天的集美新城,无论是居住区还是工业区厂房,都被波光潋滟的水系揽在怀中。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这里,每天大约将产生20万吨污水,而“吞”掉它们并变为清水资源的,就是中联环布局在周边的18个污水再生处理站。

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再生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1000吨,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6000吨,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集美新城九天湖污水再生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5000吨,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厦门新站片区污水再生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5000吨,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此外,这种新型的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还延伸到灌口三南路、后溪工业园等,它们连成一线,“葡萄串”因此而得名。

一粒粒“葡萄”散落在集美新城朝气蓬勃的土地上,越发引人注目,其相对应的真实内涵,是以“区域集中、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循环再生”为原则的水处理新模式——它有效解决了城市规划与发展和水资源处置与管理的矛盾,与传统体制和系统相比,不仅节省了大量远距离传输的管道、泵站的投资,还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污水厂就是一个污染源,它产生的臭味、噪音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人们眼前呈现的距居民社区仅“一步之遥”的中联环新型污水再生处理站,完全没有所谓的二次污染。“我们的成功,在于让污水厂和居民社区零距离接触!”中联环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义泉对此满怀自豪。

污水处理站能与周边秀美的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仅让国务院参事们感叹,也让最近前来考察的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和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客人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党政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希望能将中联环的生态建设模式复制到安徽去,为当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2

“山泉水” 变废为宝有奇招

翔安南部的鸿渐山上,一汩汩清泉在阳光的照射下奔流而下,汇入山脚下的三个天然水系,原生态的湿地景观与气势恢宏的嘉庚楼群相映成趣。

这里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师生们格外珍视的水,不仅仅在于从山上注入天然湖的水源,还在于中联环污水处理站“制造”的水——目前学校道路清洗、树木灌溉,用的都是它。

所有的秘密,都在校区前广场东侧一座并不惹眼的小屋内。与附近红砖碧瓦的建筑比起来,这个建筑甚至没有特别的装饰,只是,室外那一池清澈的池水,常常让过往的人们停下脚步。显然,这是一座污水再生处理站,每天校区产生的大约4000吨污水都要被吞到这个“小肚皮”里。

虽然在地上相貌平平,但污水处理站的地面底下却有一个地埋式建筑,建筑里,一种神奇的微生物让从校区各个角落汇聚到这里的污水“改头换面”。这种被专家称作“再生水”的清澈液体,冲进了学生宿舍的卫生间,渗入了校区披满植被的土壤。

除高等院校以外,今后中联环的污水再生处理设施还将迅速延伸到全市的居民区、商业区、社区等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空白区域。厦门的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规划卓有远见。这无疑为这类污水再生处理站的发展,划定了广袤的空间。

一场技术创新,彻底颠覆了现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的传统机制,让以往传统污水厂产生二次污染带来的环境纠纷得以彻底解决——探寻中联环在短短时间内当上国内环保行业“领头羊”的路径,人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

在俞义泉的构想中,从污水再生处理站涌出来的不仅仅是清澈的再生水,还可以成为大自然的“山泉水”。中联环当前紧锣密鼓实施的一项“大循环”规划,正日益牵引业界的目光——他们要把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的再生水,导入到山上去,并利用山地植被发达的根茎,将水中残留的氮、磷吸收干净,随后通过大自然的自然净化再从山涧流入地表,作为水源渗透到厦门的各大水库、湖畔、湿地。

3

“绿溪流” 农村污水治理有载体

湛蓝的天空下,细长的碧水犹如一条蜿蜒向前的长龙,在郁郁葱葱的青草地里时隐时现。黄牛嚼草,白鹭戏水,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沿线风格各异的红砖古厝,清脆的流水声与岸边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

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把岛外九条溪流的治理推向了一个新的位置。而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项沉甸甸的使命,又一次压在了中联环的肩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秉持着这一理念,这些年,中联环始终把农村污水及流域治理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有效载体,通过科学治水、生态治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农村污水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难点?在俞义泉看来,根本原因在于“零散”。而中联环的“葡萄串”生态建设理念,解决的正是农村地区分散、污水无法收集的问题,使污染得以就地处理。

湿地公园上,红花绿叶,白鹭嬉戏。记者昨日在过芸溪流经的地方,看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据了解,不仅仅在这里,流域沿途的多个村庄都有类似的人工湿地——它们,成为过滤溪流污水的美丽屏障。除了人工湿地外,中联环还尝试在沿溪流的村庄,设置草型生态塘,使从出水站流出的水质,达到“四类水体”标准。

中联环在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已迈开了坚实的步伐。近期,他们以创新的“葡萄串”生态建设理念和技术经验,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以2770万元,原预算价三分之一的合理价格(即每吨水投资约4500元),顺利拿到整个集美区37个村庄的37座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项目,每天的总处理规模约6300吨。记者了解到,目前,其中的10个村庄已具备进场开工条件,预计一两个月后即可投入使用。用最少的投资,赢得最好的效益,中联环人挥洒着汗水,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聚合成新的强大推力。

4

“大战略”

推进“海绵城市” 建设有担当

从狐尾山顶看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对水的态度,折射的,正是这座生态文明建设先锋城市的最基本的发展思路。

不久前正式公布的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厦门作为首批16个城市之一,赫然在列。按照官方的解释,“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这一点,与中联环的理念不谋而合。

“厦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网、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并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让"急冲冲"的雨水变"害"为"宝",从而实现资源的"削峰平谷"、低碳循环。”聊到“海绵城市”,俞义泉侃侃而谈,憧憬满怀。

可以看出,如何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了如今摆在中联环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作为站在生态文明建设最前沿的实践者,他们的肩上又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臭气熏天到满园飘香,从脏乱不堪到风景如画——在中联环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厦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理念已经完成了历史性蜕变。今天,时代的浪潮,又一次把国内环保领域的这家著名企业,推向了探索建设“海绵城市”、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宏伟征途中。

原标题:中联环 “葡萄串”再生水处理站扮靓厦门水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