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的早晨,按约定时间,记者来到位于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专家楼,见到杨国录教授时,他正忙于研究大东湖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课题。约杨教授做个人专访时,他再三表示,如果只是纯粹地对个人进行特写的话,真没必要,也没什么意义,建议和他一起把他的一个梦讲述和报道出来,与大家共勉。他告诉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访谈 > 正文

心中有个“大东湖梦”——对话国家水专项首席科学家杨国录教授

2015-07-08 14:27 来源: 今日湖北 

一个周末的早晨,按约定时间,记者来到位于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专家楼,见到杨国录教授时,他正忙于研究“大东湖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课题。约杨教授做个人专访时,他再三表示,如果只是纯粹地对个人进行特写的话,真没必要,也没什么意义,建议和他一起把他的一个“梦”讲述和报道出来,与大家共勉。

他告诉记者,他心中始终有个“大东湖梦”,围绕这个“梦”,他前后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深入国内外河流湖泊调查研究上千次,近三年时间集中精力就是为了圆好这个“梦”,日前,他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勾画了美丽东湖的蓝图——做好一个“大东湖梦”,建设一个美丽家园“水星”。

大东湖处于“亚健康”状态

杨国录教授告诉记者,他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对东湖却有着深厚的感情,30多年前来武汉大学读书,留学回国后回校任教,他以亲身体会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后东湖(群)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历程,针对大东湖生态的亚健康状态,指出了大东湖生态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记者:武汉市有166个湖泊,湖泊面积/国土面积为2:8,大东湖地区汇流面积/湖泊汇流面积为8:2。东湖不仅是武汉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泊。由此可见,湖泊生态环境尤显重要地位。今天享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的江河湖泊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人们都很关心关注,请您对大东湖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如何守住“三镇、两江、一湖群”?

杨国录教授:可以说,我们的“生存之本”与“生命之源”之间严重失衡,具体表现:一方面,武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东湖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另一方面,具有国际大都市象征的武汉“三镇”与国内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完全不相匹配。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可以住上豪宅、开着豪车、逛着豪街,同时饮用从长江运载而来的“豪水”,即使是“洗脚水”也不能从就近东湖直接取用。

概括起来,东湖生态环境主要有“四大”问题:其一,生态资源量化衰竭;其二,水体严重污染;其三,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其四,水源地功能严重损失。与80年代前相比,总体表现形式:饮用水源地功能丧失;水体水质恶化,少数地方为Ⅲ类,其他地方基本为Ⅴ类;水生动植物种群下降、湖底裸体,90%的湖底由受污底泥覆盖;95%的湖面看不到水生植物,湖泊功能损失,严重淤积,排涝能力小,城市与湖泊积涝排涝完全不相适应。

上述“四个”问题的存在,使得东湖的综合体态特征表现出“亚健康”:人湖争居,侵用湖泊;城湖争地、萎缩湖泊;江湖阻隔、破坏水系;植被破坏、环境失调;水质污染、生态退化;湿地破坏、生态脆弱;系统不良、多灾多病。究其因有三大方面:流域资源环境变化;民生需求行为不文明;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

近年来,流域情势发生巨变,长江三峡、南水北调使得长江、汉江和湖泊处于新态势、出现新问题,对东湖(群)健康影响很大;其次,区域人类活动行为不文明,诸如,固体废弃物填埋湖泊、污水肆意排放、湖泊污水污泥肆意搬迁;再次,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这些对大东湖健康产生影响。

应该说,上述“四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湖泊的身心健康,甚至波及到湖泊健康生命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它既是东湖个性问题,也是我国湖泊的共性问题。全国特大型湖泊,滇池、太湖、巢湖、白洋淀等,国家、各地政府“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治水投入力度不小,总体上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相比而言,东湖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好于滇池、太湖,不及巢湖、白洋淀,而投入和系统治理相对不足不够,得走自己的路。

针对大东湖处于“亚健康”状态,湖泊自身承载力不具备克服“四大”环境问题,必须实施生态环境改善与健康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综合措施。

前面我们认识到大东湖处于“亚健康”状态,受到江河湖泊新情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严重表现出“四大”环境问题,实际上,对比人体健康要素,湖泊健康状况已经不具备克服“四大”环境问题的能力;湖泊也早已不是半世纪前年轻健壮的身体了,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重建”来帮助湖泊恢复身体健康。

总体思路是注重大气、控制污染、净化水体,活化湖底,强化湖体,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和水能优势,构建江-湖-湖联通,走湖泊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大东湖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面临“噩梦”,我们如何存在?

杨国录教授认为,大东湖存在大量的生态资源,生态资源丰富是大东湖健康的最佳体现,而大东湖生态环境极其复杂,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制约着生态资源的利用价值,所以,我们要从水环境改善、生态系统重建入手,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价值来恢复大东湖健康!

记者:今天大家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大东湖生态环境变化,您们这代人就像做梦一样,不到50年时间,一个“亲水湖”变成一个“浊水湖”;这是您们这代人的一个梦魇般的亲身经历和现实体验。请问杨教授,面临着“噩梦”般的经历,我们将如何存在?!

杨国录教授:近年来,大东湖生态环境问题总的说来控制不错,但大东湖的综合治理工作仍然很艰巨、任重道远。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环境问题:“四大”环境问题仍然存在,而且严重。管理问题: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权属分散、监管难度大。治理问题:治理不系统、拦污截污、控污治污尚未达标;大东湖综合治理水准还未达到恢复大东湖健康水平;城市-江河-湖泊协同治理还没有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我们认为,大东湖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人与水共生、 城市与江湖同体、人与自然和谐”。人要生、水要活;城市、江河、湖泊共存亡;人、社会、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和谐。

我们提出大东湖健康生态系统修建的极致目标:恢复大东湖健康。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修复是大东湖健康保障的重要措施,必须围绕各项分目标组织实施:资源东湖、环境东湖、生态东湖、民生东湖、人文东湖、和谐东湖、健康东湖。实现大东湖体态丰满:湖泊不萎缩、湖面不被占据、湖底不淤积抬高;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水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盛;功能健全:蓄洪防洪能力大、行洪排涝作用强;环境保质:水质达标、水源地安全;生境健康: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链发展完整、水清绿秀、亲水雅致。

提出推进“五水”共治新思路

杨国录教授提出的大东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思路与举措,指出要改变大东湖的“亚健康”状态,必须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竭力突破技术难题、管理难题、体制难题、资金难题,走湖泊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大东湖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记者:真正做到完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引好水、治好水、排好水”,实现“五水共治、五水共利”。请问,目前构建的“五水”共治新思路主要“新”在哪里?

杨国录教授:全面推进“五水”共治,通过“协同治污”和“文明治水”,达到“五水”共利。我们既要治水,更要理水,治理同步,做到抓源头治污、讲过程治水、重治理综合效益。

其具体体现是:抓源头治污,讲文明治水,重“五水”共治(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地表涝水、江河弃水、湖泊浊水);勤理水(“四水”共理:留住水、保供水、讲用水、抓节水);兼效益(“五水”共利:城市用水好、江河输水顺、湖泊蓄水足、地表排水畅、地下储水丰)。

实施“五水”共治、达到“五水”共利,全面推进“发展性治污”模式操作思路:改变传统政府直接投入治污、管污模式,将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到:“治污与资源再生”、“管污与资源再利用”、“环境工程建设与环境企业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资源环境利用”相结合上来,使治污引导资金能够成为治污造血资金,通过制度和政策,保障造血资金再投入到治污工程中。

保障大东湖健康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整体系(内容)应该包括:基础工程:江湖水网构建工程;前提工程:污染源控制工程;两大措施工程:水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两大保障工程:生态文明能力建设工程、科学技术保障体系;管理工程:监控、评估、决策、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推出八大技术创新举措:江湖连通构建技术、引江济湖策略、多学科融合技术、受污底泥控制技术、水环境改善技术、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引水补水调控技术、多媒体动态可视技术。

做到“五水”共治、“四水”共理、实现“五水”共利,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治理好湖泊环境,必须构建好大东湖生态水网;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大东湖构建工程(在东沙湖连通的基础上,加快青山江湖联通、九峰渠联通、严东严西湖联通、严东湖北湖联通、北湖与长江联通),为保障大东湖健康,实现城市经济-长江经济-湖泊经济建设对接奠定基础。杨国录教授提出构建生态资金联动保障机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效益分享机制),解决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资金乏力问题。

同时,实施大东湖江湖连通“外引内联、外引内动、外引内和、外引内谐”的“联、动、和、谐”生态环境治理策略,解决好大东湖“江湖连通”与“引江济湖”的协作治理问题,提高大东湖治理品质,统筹兼顾到“上引水、中治水、下排水”,真正实现“引好水、治好水、排好水”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需求。

更为可观的是,同时派生出多种产业。生态旅游业:创新建设驱动性生态文化科技旅游的两大“大东湖生态走廊、大东湖水世界”引擎;水产业:发展生态养殖;水信息业: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大力发展数字商务软件系统,远程触摸感知教育系统,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监管控制指挥管理系统,建设智慧城市、智能江湖;水地产业:以“东-沙”联通商贸地产建设理念为延伸,以保护大东湖自然景观为主题,以服务生态旅游和打造战略新型产业为目的,在大东湖连通地带、湖滨生态盲区等可适度发展水生态地产;科技文化业:建设中国水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环境研究院、中国稀有水生动植物培植保护基地……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

针对“权属不清、责利不明、多头管理、众家享用、灾病难治”等问题:可借鉴洱海、太湖、滇池、巢湖做法,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建议设立武汉市大东湖管理局,政府制定两个“三条红线”。一是湖泊生态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湖泊生态资源总量控制、湖泊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湖泊功能区纳污限制;二是湖泊资源环境保护“三条红线”:湖泊区属界定、湖泊健康水位界定、湖泊资源功能界定。政府授权管理局,“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大东湖;管理局行驶“水利、环保、渔政、航运、旅游”五大职能,做好综合规划、治理、开发和利用;推行湖泊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捆绑的“一站式”管理模式。

杨国录教授有些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和我们一起憧憬了一个美丽的“大东湖梦”,这个梦要求“人与自然同根、人与自然同兴、人与自然同辉、人与自然同在”。展望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用十五年时间到2030年,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家园“水星”,实现大东湖生态文明的振兴!

原标题:【本网专稿】心中有个“大东湖梦”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