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溪川的变迁
清溪川(Cheonggyecheon)原是一条自西向东穿越韩国首尔(以前称汉城)的古老河道,流域面积约51km2,主要水量来自于南北两侧的山区,沿途有多条支流汇入。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建立后,首都于1394年由开城迁到首尔,伴随着该城市600余年的发展,这条古老的河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过欢乐、繁荣与发展。清溪川曾是构成首尔城市形态的中轴,沿着清溪川,建起了横跨东西的道路和集市。清溪川曾是首尔市民共同的娱乐空间,每到节假日,人们就会聚到这里进行过桥、放风筝、观莲灯和石战(分成两方,互相投掷石头)等传统娱乐项目,以桥梁为主题创作出饶有趣味的故事和特有的文化。清溪川又是首尔市民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河边是女人们的洗衣场所,枯涸见底时,这里是孩子们嬉戏游乐的乐园;水波荡漾时,这里又是孩子们最佳的天然浴池。清溪川还曾是贫困阶层的栖身之地,乞丐们在清溪川桥下盖起名为“土幕”的窝棚,沿街乞讨要饭,为了生计到首尔闯荡的外地人,沿着河边,搭起长长一排木板屋栖身。
在首尔被定为朝鲜的首都之前,清溪川还是一条处于自然状态的河流。由于四周被群山环绕,首尔的地理位置比较低,又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一旦下雨,水流便汇集到清溪川。朝鲜王朝修理整顿水道之前,城中就已经形成了天然的水路。清溪川受季节的变化,流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少雨的春、秋季,清溪川便成为大部分干涸的“干川”。相反,在多雨的夏季,只要稍下一点儿雨,就会形成洪水。再加上清溪川处在城市的中心部,周边是市场、商铺和居民住家密集的区域,降雨量多时,洪水便会侵入房屋,桥梁也被冲垮,溺死人的事情也很常见。
在长达600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清溪川经历过多次的建设和改造:太宗年间(1410年)建起了广通桥;世宗年间对清溪川进行清淤,建起了水标桥,1441年为了预报洪水建立的水标(即:水尺);英祖皇帝期间(1760年),征募了20万人参与了该河的治理,包括拓宽河道、修建砌石护坡、河道裁弯取直等。自那时起,河道的形态一直保留到现在。沿河两岸逐渐成为汉城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但同时人口也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初已成为贫困人口聚集的地方。
日本占领了朝鲜后,于1937年~1942年间对该河道进行了治理,主要的措施是填埋覆盖,这也是清溪川历史上的第一次覆盖。朝鲜战争后,韩国政府曾于1958年开始对清溪川覆盖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历经20年时间,建起了2座高架桥,成为汉城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在进入21世纪后,汉城政府考虑到高架桥已经历了近40年的运行,多处混凝土处于老化,部分钢筋裸露,存在安全隐患,如要进行全面维修,需要巨大投资。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在清溪川的高架桥非常繁忙,但2/3的车辆为穿城交通,排放了大量的有害气体。汉城的南部(汉江以南)借1988年主办奥运会的契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的商业和商务中心,而原清溪川两侧多为小商品店铺,相比之下,存在巨大的南北差异,需要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机会。历史上几次对清溪川覆盖,将广通古桥埋于地下,许多历史文化已逐渐被遗忘,需要进行挖掘,以教育后代。基于多种原因,汉城政府决定将已覆盖了的清溪川挖开,建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清溪川。
清溪川重建工程全长约5.8km,投资3600亿韩元(2005年9月份的汇率,折合近3.6亿美元)。该工程于2003年7月1日开工,2004年5月31日,古山子桥和两水桥率先通车,2005年6月1日进行了正式的通水典礼,2005年10月1日~3日,汉城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004年5月参加在汉城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2届年会期间,曾经了解了该工程的初步情况。由于当时正在施工,更多的情况是来自于文字介绍和展馆解说及图片。2005年9月中旬参加在汉城召开第31届国际水利学与工程大会,适逢清溪川工程基本完工,借开会空隙,进行了全程考察,重点为整个工程改造的设计思路、与周遍商业活动和历史文化的结合,其景观重点看桥、河岸的保护方式、植被、景观设计、文化墙等。
2、清溪川重建工程的概念设计
清溪川重建工程的概念设计思想可归纳为:
拆除高架桥,彻底解决了安全隐患问题,使城市中心更加美观;
将已覆盖了40余年的清溪川挖开,建设一条崭新的城市型自然河道,重新塑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河岸文化空间,彻底改变城市面貌;
利用外环线解决原有穿城的交通,把地下水道改建成城市型自然河道,改善市区大气环境,建设绿色城市;
恢复清溪川的悠久历史文化,特别是要恢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桥,建成河边城市文化,为市民提供一个在休闲之余欣赏历史文化的场所;
改善周边环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该地区成为国际金融、文化产业、时尚、旅游产业竞相开展促销战的空间,为变成新的经济中心提供了发展契机,以此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国际竞争力。
3、人与自然和谐的清溪川
3.1清溪川的水文化——桥
清溪川横穿老城,因此桥成为历史上连接南北两岸的重要交通,桥与各阶层人们的政治、生活以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成为重建工程的核心和灵魂。最著名的桥有广通桥和水标桥。
●广通桥
广通桥建于1410年,该桥成为皇家御驾和外国使节进出城市的重要交通,如君主去王陵或出城时,车帐队伍都要从广通桥上经过。中国的使臣来访时并不从距离较近的敦义化门经过,而绕道从崇礼门通过,再经由广通桥进入王宫。
广通桥与水标桥一起还成为城市民俗和民间活动的中心。如正月十五的踏桥活动,以及放风筝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男女老幼走出家门,在桥上来回穿行,称为“踏桥”,象征着今后的一年之中腿脚就不会生病。“踏桥”活动由中国的唐朝传至韩国,在太平盛世的时期,踏桥活动非常盛行。
广通桥受到破坏开始于被日本强占的时期,起初在桥的附近在桥的东侧铺设电车轨道时,两侧被用钢筋混凝土重新巩固,后来在填埋清溪川时,该桥又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在1958年进行覆盖时被全部填埋于地下,桥下成为城市污水通道。经历过多次改造,广通桥的部分石栏杆等已遗失。
●水标桥
水标桥不仅与广通桥一样齐名的著名桥梁,还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水标是对河流的水位进行科学和计量测定的器具,与测雨器一样被称为世宗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器具之一。水标桥成了测定清溪川水位的基准,随之设置了专门负责测量水位的官府,定期测量水位。
清溪川覆盖前的水标桥与水标
1958年随着清溪川覆盖工程的开工,水标桥和水标于1959年被移到了奖忠坛公园里。后来,水标又被移到了位于东大门区清凉里洞的世宗大王纪念馆内。
●其它桥
在清溪川的6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在清溪川的干流上共建有隅廛桥、广通桥、长通桥、水标桥、河浪桥、孝经桥、马廛桥、五间水门、永渡桥等9座桥梁。目前只有广通桥和水标桥尚存在,其它的桥梁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遭到破坏而荡然无存。
●清溪川重建工程中的桥
清溪川重建工程中考虑到桥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将桥梁的建设列为在本次重建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建工程中恢复了广通古桥,另外建设了13座桥,并以长通桥、五间水桥(旧称五间水门)、永渡桥等古桥的名字重新命名了新建的桥。多数桥梁可以通过机动车,两边建有人行横道。
在广通古桥的原址恢复了该桥,对损坏或遗失的部件进行了修补,从照片上可以清除地看出原有的桥梁石料和修复中心新建的部分。修建工作中,将桥恢复建在河道的北侧,在正常水流条件下,水流从南侧河道通过,在桥的下游设一水尺。古桥的一个桥墩上还可以清楚的看见用中文写的“庚晨地平”。在该桥的南侧设立了一块铜牌,用韩文和英文分别介绍了该桥的历史和文化。为保护这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古桥,机动车辆是不允许通过该桥的。
在新建的13座现代化桥梁中,每座桥的造型各异,有悬索桥,有拱桥,有的采用弧形桥面,给人以一种新意的感觉。每一座桥梁的两端都设立了铭牌,介绍该桥的基本参数,多数桥梁都有中文名称。值得一提的是,在拆除旧高架桥时,建设者在河的下游段有意留了三个“残留”的高架桥墩,给后人以启示,告诫人们这曾经是清溪川的过去。
3.2一条新型的城市型自然河道
清溪川的重建工作不仅是拆除高架桥、开挖河道、进行混凝土衬底和护岸这种简单的恢复河道的建设,而是根据河道穿过的市区特点、河道的地理和水力特性、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回归自然、创建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的休闲亲水环境和恢复重现清溪川历史为基本思想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
自然、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河道设计
清溪川与城市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紧密相连,从地理分布大至可分为三个区段。1)西部紧邻朝鲜王朝时期的皇宫,如景福宫、庆溪宫等,该地区建有多座宗庙和社稷坛等文化宗教活动场所,历史上在这个地区居住的人们多是有身份的上等阶层人士。近代建成了韩国的政治中心,如政府首脑所在地、市政厅、新闻中心、银行等。2)中部地区为商业活动中心,包括穿过老城的东大门。这一带历史上居住着市井商人、中下等军人和中下层人士,在首尔历史上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成为著名的小商品、各种工具、照明商品、以及服装和鞋帽市场,成为市民和观光游客喜爱和光顾的地方。3)东部在古代时期为小市民和贫苦人民居住的地方,与中部和西部相比,发展相对落后。近期发展成为居民区和商业混合区,特别是近10年来发展建设了大片的现代化居民区。
从河道形态看,西部上游河段较窄,一般不超过25m,河道坡度略陡,东部下游段河道较宽,40m左右,坡度较缓。中间为过度带。
结合市区现已构成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和河道形态,设计者也将河道的重塑分为三个区段:即下游河段体现了“自然与简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装点,使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居民们仍能找到大自然的感觉;中游段体现了“古典与自然的结合”,为忙碌着的小商业者、购物者和旅游者提供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休闲空间,也为热闹的商业街增添一番宁静;上游段象征着“现代化的首尔”,清溪川广场和颇具新意的瀑布设计与周边林立的高档写字楼和谐相配,为人们构想未来的首尔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也更加增添了该地区的文化品味,使该地区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
考虑到广通古桥原位于清溪川的西部上游端,设计者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座古桥作为“分界点”,人们站在广通桥上,没有感到是一种简单的文物修复,更没有让人感到这座古桥在一群现代化的高楼中的“不协调”,反而是一个历史的接力点和激励点,让人们回顾过去、面对现在、构想未来的首尔,激励着人们为未来而奋斗。
自然和谐的绿色空间和亲水环境
为了给工作、居住、以及前来观光游玩的人们提供一个自然的河道和良好的亲水环境,设计者非常注重河道护岸的设计和亲水环境的构建。在下游比较宽的河道段,两岸设计成近似天然河道的形式,河道顺势自然弯曲,有凸岸也有凹岸,不规则岸边及激流为鱼类产卵繁殖提供了条件。结合河岸坡度较缓的特点,为游人设计了散步的小路和休息的场所,间隔布置了可以达到水边的亲水平台。中间河段逐渐变窄,河岸较陡,为了保证河岸的稳定性和能够经受较大洪水的冲刷,河岸南侧采用大块石的护岸方式,岸坡上种植了各类草本植物。河岸的北岸修建成连续的亲水平台,为孩子嬉水玩耍提供了方便安全的环境。广通桥以上,两岸则全部用磨光花岗岩石板铺设,造型颇具抽象派艺术造型。
清溪川重建工程段长5.8km,两端高程差约15m左右,根据河底西高东低、上游河道偏陡、下游偏缓的特点,设计者用多道跌水的方式将水面从上游与下游的自然河段衔接起来,在较缓的下游河段,每两座桥之间设一道或二道跌水,在靠近上游较陡的河段处,两座桥之间采用多道跌水,给游人带来既有涓涓流水、又有小小激流的自然河道的景观。跌水全部都用大块石修筑,间隔布置,小流量时形成“缺口”过水,大流量时“漫顶”过水,不论大水小水,水流流态自然,有层次感,不像橡胶坝坝面过水时形成的“呆板”流态。作为跌水的大石块表面较为平整,平时行人可踩着大石块过河。为了加固大石块,采用垂直木桩将大石块“锚固”在河道内。
在混凝土大厦林立的大城市中,人们不禁渴望居住地周边有一条溪水,更希望能够拥抱绿色,以点缀人们的枯燥繁忙的生活。在进行河道设计时,设计者把平面绿化和垂直绿化结合起来,从芦苇、水边植物、一般草本植物到爬藤植物,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颜色花的植物分片种植,构成了一条多彩的空间走廊。这些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又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深扎于河岸,起到美观和保护河岸的作用。
清溪川两岸沿途布设了若干座到达河岸的楼梯或无障碍通道,方便不同年龄段的观光游人和残疾人的通行。中部河道平时在小流量情况下,水深一般部超过30cm~40cm,这样在温暖的季节里,孩童们可以到水中玩耍,而不存在溺水的危险。
丰富多彩的文化墙
在清溪川的重建工作中,设计者充分利用河道两岸立墙进行文化宣传,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文化墙。有介绍古代清溪川水系的“首善全图”,有描述历史王朝出行活动的长卷图,还有具有现代派艺术的文化墙。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通过国内外征集来的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化墙。为了引起国内外人士对清溪川重建工程的关心和参与,市政府举办了“参与与和谐之墙”的图画征集活动,参与者把约定、和谐、和平和统一等愿望绘在一个10厘米大小的瓷砖上,筑成一堵超大型墙壁(宽50米、高2.2米),共计2万块,参加费用:每人2万韩元(约20美元)。
生态环境友好的清溪川
清溪川重建前,研究人员就对改河道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生态调查,重建工作中首先改造了水源系统,在将污水和雨水分开排放后,城市污水不会进入河道,这样保持了河道水的清洁。由于上游已不再具有原来的流域形态,清溪川的水源主要来自位于下游的汉江,每日抽水12万吨左右,另外还有来自沿途约2万吨的中水作为补充,河水清澈透明,为营造一个生态环境友好的清溪川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也为水生物和各种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在考察中观察到河道中有3cm左右长的小鱼,河岸边有多种水鸟。据《解放日报》报道[4],2005年夏季清溪川附近的温度比城市其它地区低了约3.6℃,而重建前,该地区的气温比周边地区高5℃,这一带的平均风速比去年同期快了50%左右,空气显得清新了许多。
具有城市河道基本功能的清溪川
在清溪川的重建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点是要保证河道的行洪能力,为此,韩国建筑交通研究院和韩国水资源公社的研究人员作了精心的研究,用了现代化水文模型进行计算。
在第31届国际水利学与工程协会(IAHR)大会组织参观的前一天(9月13日),恰逢汉城下了一天的大雨,该条河又一次经历了“考验”,最高水面漫过了位于河岸的人行河道,即全断面过水。9月14日现场参观看到,河岸种植的一部分草在水流的冲刷下倒向顺水流方向,但根系没有被破坏,在石块筑成的跌水上游有少量的泥沙淤积,在局部地方可以看到少量的干草和垃圾挂在绳网或支杆上。总的情况看,大水过后仍不妨碍游人欣赏清溪川的美,同时也证明该设计是成功的。
4、清溪川重建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清溪川重建工程以2005年10月1日下午6点举行的庆典仪式宣告完工,并对公众正式开放,市政府为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市长发表演说词、象征着传统意义的“通水”仪式、主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复兴的2005世界城市市长论坛、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国乐演出、民俗游戏、饮食、古代科举重现、马拉松和徒步行走)、文化科普展览等。在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前两天里,有80万人来到清溪川观光,10月1日第一天就有50万游人。政府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市民们得到了一条崭新的清溪川,商家得到了发展的大好契机,老人回想起往日的清溪川,儿童们尽情地享乐。清溪川重建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一直成为首尔的热门话题。
这条小小的清溪川,与韩国以及世界上其它众多河流的治理和建设规模是无法比拟的,但是首尔市政府和人民对此重建投入的极大热情、投巨资3600亿韩元(约3.6亿美元)、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和施工,展现在人民面前的一条崭新的清溪川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笔者在考察后反复思考,虽还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几点感想愿与读者共同研讨:
清溪川的重建工程已不是简单地恢复一条河道,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打造了一条具有历史水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活力的全新的清溪川,给该地区、乃至首尔及韩国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清溪川重建工程中体现了几个和谐的“结合”:1)解决城市高架桥安全问题与重建清溪川的结合;2)将满足城市河道基本功能与建设一条新型城市自然型河道的建设结合起来;3)将解决城市环境污染与造就一个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型清溪川结合起来;4)将历史和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起来;5)将地区的商业发展与提高城市整体实力结合起来。这些有机的“结合”,突出河流的内涵——桥文化为清溪川的重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参观过清溪川的人具有一种无限的回味,让居住在两岸的人民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更让首尔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增添了更加鲜活的动力和国际竞争力,这种潜在发展动力远不是花巨资能买到的。
全民参与清溪川的重建工程。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市政府就通过报纸、网络、建设展览室对市民进行广泛宣传,宣传工程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报告市政府在工程建设中采取的解决交通、环境、市容等一系列措施,为各阶层和各年龄段人民提供回顾历史、学习历史的场所,在文化墙的征集工作中广泛吸引国内外人员的参与。这种做法不仅使市民能够了解工程,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把工程建设到市民的心中。
从清溪川重建工程潜在的效益看城市河道改造的方向。清溪川重建工程还在建设期间,周边的房地产就开始升值,公寓也出现了转让现象,《东亚日报》于2005年10月3日以题为“欣赏清溪川美景需要7000万韩元?”探讨了周边所地产发生的变化。首尔市政府将通过重建清溪川作为进一步发展该市的经济、缩小南北差距、提升该市在国际竞争力的契机。旅游部门早已规划出新的吸引游客的旅游观光项目。我国的《解放日报》、《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也都及时报道了清溪川的重建工程的完工和正式对公众开放的消息,并给予高度的关注。在当今,国内众多的城市兴起了一个建造城市水景观的热潮,面对清溪川的成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以什么样的构图思想?如何在改造过程中突出河流的水文化和内涵?这正是要我们深思和挖掘的,也是我们进入21世纪进行城市河道改造与以往的不同。只有在城市河流改造中注入新的活力,将地域水文化与河流改造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带来动力,才能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原标题:从韩国首尔清溪川重建工程看城市河道治理改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