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量超过一个半洞庭湖,保障了香港75%的用水需求,寄托了内地和香港民众互融共通的温暖情怀全长68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迎来建成50周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量超过一个半洞庭湖,保障了香港75%的用水需求。5月末,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报道> 正文

东深供水工程50周年记

2015-06-17 09:12 来源: 《瞭望》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量超过一个半洞庭湖,保障了香港75%的用水需求,寄托了内地和香港民众互融共通的温暖情怀

全长68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迎来建成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量超过一个半洞庭湖,保障了香港75%的用水需求。

5月末,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举行东江水供港50周年纪念仪式。在纪念仪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说,50年来从未间断过的东江水体现了国家对香港一贯的关怀和支持,也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泓清水,伴随着“世界最大都市群”珠三角的迅猛崛起,无论城镇化、经济发展冲动如何强烈,仍见证了沿线人民对生态保护底线的坚守,也寄托着内地和香港民众互融共通的温暖情怀。

50年不间断供水

广东省河源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大院里,高高竖着一块牌子,上书“东江屏障”。厂长李迪武说,过去两年中,在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下,河源一口气拿出7000多万元,对污水处理设备和工艺进行全面改造,使得本属欠发达地区的河源市拥有了国际一流水平的污水处理厂。

通过污水设施处理后,废水还需经过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湿地过滤,出水指标可以全面达到国家地表3类水质标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出水口见到,芦苇摇荡、野花盛开,看上去更像是山间的一个泉眼。

“‘东江屏障’是我们这座城市做出的承诺,我们要对得起这个承诺,对得起珠三角和香港4000多万喝东江水的人。”李迪武说。

东深供水工程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座以供应香港用水为主要目标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负责管理该工程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叶琴说:“在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幻中,依靠中央政府鼎力支持和沿线城市的密切配合,无论是从水量、水质还是从水安全角度衡量,我们都兑现了‘保障好香港用水’的庄严承诺。”

广东省水利厅厅长林旭钿说:“人们用‘政治水、生命水、经济水’来概括东深供水工程,在我看来,这三个定义也正对应着香港的三个关键字:稳定、健康与繁荣。”

坚守对港承诺,首先意味着对水量的保障。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东深供水工程承担的供应区域内,深圳、东莞的用水量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缺水、“口渴”是一种常态,尽管如此,一再扩容的东深供水工程始终把对港供应放在首位。

据记者了解,目前,东江水资源利用率已经达到35%的“安全红线”。广东省水利厅供水总局局长周德蛟说,虽然东江沿线城市对水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但在水资源分配中仍优先保证香港用水。香港除实际使用的约8亿立方米,每年仍预留3亿立方米的用水权,足以让这座港口城市抗击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和“水量承诺”相比,坚守“水质承诺”显得更加艰巨。在河源市,当地政府为了保护东深工程的水源新丰江水库,忍痛叫停了三条已经开建的库区公路,转而采取投资更大、耗时更长的移民措施,为的是防止“路通林毁水污染”。河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寿雄说,尽管经济并不发达,但河源近年来已拒绝了500多个可能产生污染的工业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600亿元。

溯江北上,在东江的源头江西省寻乌县境内,东江源村直到今天依然不富裕,去年村民的人均收入不到2400元人民币。然而,这座村庄依然默默坚守着封山禁令,为保护生态,全县严格控制果业开发,引导柑橘果农改种阔叶林和小山竹。

跨区域治污的样本

从东江源头的水土保持,到新丰江水库的库区生态保护,再流经繁华的珠三角都市群,东深供水工程从最初的“对港窗口”变成了跨区域调水和水质保护的典范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最初、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香港缺水的生存之忧。香港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奇缺。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1963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以济香港之困。

以当年肩挑人扛的方式,一万多由知青、农民组成的建设大军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工程建设。最初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将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统。

为支撑香港、深圳和东莞三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一次改造,累计耗资76亿元,总体供水能力从最初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现在的24.23亿立方米。如今对香港、深圳的供水分别占两地总用水量的75%和50%以上。

为保障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质,东江流域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跨区域治污之战。广东省为东江污染防治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达到20部之多,治理标准中“最严厉”、“最严格”等字样频繁出现。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东江监察局、东江流域管理局、深圳市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等机构,也专为保障东深供水工程水质而设。

“珠三角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口的持续增长、污染源的不断变化,都给东江水源、水质保护造成极大压力。我们必须制订和执行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也必须忍痛处置牵涉多方利益的发展项目、城市活动,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困难与压力。”深圳市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主任叶新金说。

最初的水质保护,更多以牺牲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代价,但长期的探索中,沿线开始找到保护并共赢的路径,“青山绿水”也正在成为后继发展的优势所在。在东江源头江西寻乌县,何恩羊养了20多箱蜜蜂,实施封山禁令后,蜜蜂产蜜更多了。2014年,他的养蜂收入达到了2万元。

在东深供水工程的末端—深圳水库所在地罗湖区,该区花费三年时间,用市场机制推行环保改造,将流入深圳水库的梧桐山河从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露天排污水道变成了鲜花盛开、水道整洁的亲水公园。如今这里不仅成为深港两地小学生假期写生、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还为周边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空间。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叶琴认为,与干线总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比,总长68公里的东深工程在长度上并不显眼,但它连接了内地和香港两种制度、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实践并证明了“调水和节水并举、治污和发展共赢”的现代水资源利用之路。

互信互通互融

在深圳水库旁边,和香港仅“一水相隔”的深圳对港供水站量水间是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这里见证了约223亿立方米清水流入香江,滋润着“东方之珠”的闪耀光芒。

“我们最骄傲的是,在过去50年中,深港两地从未在水量稽核、水价核算上产生分歧。我们彼此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而这也是东深供水工程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指着量水间五座巨大的水管和阀门,深圳对港供水站站长利威南说。

互信、互通、互融—经历过50年的岁月洗礼,东深供水工程已经从一条清水的物理渠道,变成了广东和香港、内地和香港之间感情依托、心意相通的情感通道。

详实的数据“对表”无疑是互信、互通机制的坚实基础。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样各式的先进监测仪器。这些设备可以完全覆盖国内地表水、饮用水和污水三大类水质、300多项指标的监测。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对供港水源,我们固定监测的是每天3个指标,每周8个指标,每月30多个指标,全年109个指标。每年还会出一个水质监测报告,这些数据都会提供给香港水务署等机构、部门,香港方面的数据也会及时提供给我们。”监测中心主任林青说。

人员的往来、常态化的考察交流,是互信、互通的外在保障。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批香港访客前来河源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参观、考察。李迪武告诉记者:“寒暑假时,每个星期都有数以百计的香港中小学生到现场看我们的污水处理过程。”而在东江和东深供水工程沿线,这种频密往来的互动已成为常态。

梁振英表示,50年来从未间断过的东江水体现了国家对香港一贯的关怀和支持,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广东同胞对香港同胞的特殊照顾。此次纪念活动不仅可以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淡水供应的重要性,同时,回顾东江供水的过去和展望未来,更可以让大家具体地认识香港与内地、香港与国家关系的本质。

出席仪式的水利部部长陈雷说,中央政府对东江水供港工作高度重视、倾力支持,水利部将与广东省一道,着力做好东江水供港各项工作,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民生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东深供水工程50周年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